吴昊
(霸州市教师发展中心,河北 霸州 065700)
在最新版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于课程定位的阐述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网络时代,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社会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在此背景下,国家不断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信息技术也成为中考的会考科目。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成为近年来初中教科研的热门研究课题。
(一)融合性
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专业,其并不是单纯为了传授给学生信息技术专业理论和技能,而是为了树立起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认识,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融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既是知识教育,也是技能教育、思想教育,具有很强的融合性。
(二)发展性
作为现代科技的代表,信息技术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之中。如著名的摩尔定律所言,电脑的性能每18 个月便会提升一倍,足以说明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等诸多方面,其教学内容也在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补充、优化、发展。
(三)实践性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种现代科技的工具。在初中教育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即强化基础、淡化语言、注重应用、突出实践。而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上看,学生上机实践操作时间要高于教师讲授的时间,因此实践性强是信息技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
(四)趣味性
在信息技术课上,可以操作电脑,可以上网浏览,这些活动对初中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学科。趣味性强、学生有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成为了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优势。
(一)重视程度不够。由于信息技术只是会考科目,远没有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对中考成绩影响大,因此部分老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不够重视。如有的学校信息技术教室的设备陈旧,影响课堂正常教学;有的老师随意占用信息技术课时;有的老师上课随意性较大等等。
(二)教学内容滞后。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相比,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在内容更新上明显滞后。如目前WIN10 操作系统已经基本普及,而教材上依然是WINDOWS XP,而有些信息技术设备已经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应用,而教材上却没有及时体现。内容的滞后,往往会使学生感到上信息技术课是在学过时的知识,没有实际收获,因而积极性不高。
(三)教学模式单一。目前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讲、学生练是最为常见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突出,从听讲到实践操作各个环节中学生都比较被动。诸如微课、网络平台交流互动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使用不多。这也影响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是教师要完成角色的转化,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和学生的启发者。以此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和谐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创设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二是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能够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此促进他们主动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从课堂时间分配上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实践时间,让学生多主动实践,多主动探究,多主动思考。
(二)丰富教学形式。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着力点,这种兴趣不能简单停留于学生喜爱玩电脑,更要促进他们建立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这一深层次兴趣上。一是要重视导入环节,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环节,会直接影响后续教学的质量。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导入方法,充分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二是开展分组合作或竞赛,让学生就某一具体知识点或者问题展开分组讨论,或就某一操作展开速度竞赛和作品比赛,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来,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三是合理适量的借助电脑游戏小程序,电脑游戏对学生具有非常强烈的吸引力,合理的借助小游戏,可以收到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联系生活实际,以任务驱动体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渗入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设置生活化的任务,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实践,突出信息技术的实用性。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目标是为了培养初中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是新时代初中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教师真正把握好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