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载体融合促进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育

2020-12-07 18:25:43李鸿
魅力中国 2020年47期

李鸿

(贵州省湄潭县茶城小学,贵州 湄潭 564100)

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课堂活动的设计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其形式也可以是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并不是其设计的活动越多越好,过多的课堂活动的设计也并不能代表就更具时效性。笔者在多年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实践中发现过多的在课堂环节中穿插各种活动虽然给人的感觉课堂上非常热闹,学习气氛很热烈,但是很容易扰乱课程的体系,让学生在课堂结束后并没有学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课堂设计活动过来往往会较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应有的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为此,在做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活动设计时不但要优化活动组合,而且应该对多元化的载体也给予更多关注。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变相课堂”的应用

道德与法治学科“变相课堂”的应用,例如同为情感体验为主的其他科目、课堂规范与课堂环境布置等。德育与心理学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远不止学科独有的课程。它与许多学科有着穿插与交融,例如学校开设的心理学活动课、情感体验丰富的鉴赏类课程、班级例行的班会反思等都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另一阵地。往往在类似课堂上,更易于渗透学科课堂中的知识,学生将其内化于心并外化于实践。再有,课堂中的许多小细节都会生成新的学习素材诸如教师和学生共同认可的课堂规范、教师与学生共同打造的课堂环境等。因为双方的参与,在对待与处理问题时都会遵守约定。如此一来,道德与法治学科所涵盖的思维品质、珍爱生命即爱惜身边事物、社会参与等素养便得到了发展。

二、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与课标要求的社会实践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三维目标通常无法量化,更多的是通过体验与行为反馈来进行折射。因为组织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多姿多彩,学生参与其中必然要与他人交流甚至在解决难题时需要通力合作。这时,平时不易于考察的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了一次实践和彰显的机会。

三、加强法治意识采用案例教学深化体验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全国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并做出重大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的号召与宣传让我们意识到全面性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程。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以及民族的期待,不断加强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既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中法治意识、社会参与的要求,也是青少年加快社会化、公民角色深化的必经历程。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法律教育与道德、心理健康、国情教育等内容整理融合在了一起,强调了学生应如何看待学法用法、权利与义务、法律与社会秩序等主题。课程标准如此设立,其目的在于学生通过对法律内容的学习,加之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与纠正,学生自觉形成法治观念,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将学习到的法律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自己和他人真实遇到的实际问题。而最真实有效的转化枯燥的法律条例、避免课堂沉闷、学生不易接受的有效途径且最利于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用的要数“案例教学”这一教学方法。这里有一点要指出,受课程评价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相较于法治意识、法制观念的培养略胜一筹。但法治意识、法制观念、法律知识三个概念实际应用中是不完全等同的,甚至差异较大,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过于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致使学生学习到的是生硬的白纸黑字,而对于法治意识、法制观念学生的理解往往显得薄弱一些,学生很难做到对法律的学习内化以及自觉地形成守法、用法、爱法的行动。为此,案例教学的充分运用是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日常教学的一项必备技能。

案例教学的前提是要选好案例并设置好适宜的问题,一个好的案例能够使学生对课堂体验印象深刻而较易达到教学目标。在案例教学的取材上,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同时必须要与教学目标相匹配,要具有针对性,要从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去选择。呈现案例的形式应该以静态的文字或图片为主,辅之以动态的音频和视频。如果能够让老师与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共同参与则效果更好。同时案例的内容也应该与实际生活相贴近,这样更具有生动性和感染性,不仅能够彰显法律的尊严,同时也能表达法律还是以人为主。当然在选择案例的基本原则是必须突显法律的客观性,所选择的案例对于课堂教学具有探究意义,这样才有助于启迪和教育学生。

其次,除了选材,案例教学所带来的体验最大化也讲求方式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体验式教学,第一步教师要做到的是基于选取的案例进行充分的情境创设与合理设置问题。落实这一步,应贯彻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所以这一环节要充分考虑到法治培养的连贯性、学生的接受能力与问题设置的层次性。案例教学的第二步,即协作讨论,是问题解决的核心。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形式自主思考、集体分享、进行情景假设。最终,课上的学习是为了实践和学生心理的成熟。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案例练习进行思维启发,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课下生活作业的形式,进一步完善案例中的情感体验。

教育是一种艺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各个阶段都应具备的一生发展所需的终身素养,因此,更是不能着急一举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社会化转变贡献率相对较大的学科,探索其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与解决现存问题能够极大的渗透国家、党所倡导的方针政策;升华道德与法治学科应有学科价值;帮助青少年加快社会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