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思考与探索

2020-12-07 18:25:43孔迪
魅力中国 2020年47期

孔迪

(河南省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52)

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弱势群体受到了广泛关注,公共图书馆作为向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服务的机构,肩负着向社会公众传播知识和文化信息、社会教化等职能,弱势群体是社会公众的一部分,为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自然也是公共图书馆自身的使命和责任。基于此,文章对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进行相关探索,阐释了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重要意义,简单分析了当前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仅供参考。

一、弱势群体概述

如果从我国的国情进行分析和划分,弱势群体主要包括生理性弱势群体、经济性弱势群体、环境性弱势群体、文化性弱势群体。其中生理性弱势群体主要是指诸如老人、儿童以及身体存在某种缺陷的残疾人等受生理因素影响而不能正常获取和享受图书馆服务的群体;经济性弱势群体是指诸如贫困地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以及城市下岗职工等受经济因素影响而不能正常获取图书馆服务的群体;环境性弱势群体是指诸如偏远山区人民、受自然灾害侵袭的灾民等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而难以正常获取图书馆服务的群体;文化性弱势群体则是指诸如没有接受过教育、文化水平较低或者是在语言、文化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的少数民族群体。

二、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重要意义

(一)服务均等化

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良好发展,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关注弱势群体,并在政策、经济、文化等方面给以其帮助和服务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广泛共识,旨在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和生活现状。弱势群体之所以长期“弱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公共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信息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服务是其重要职能,近年来,公共图书馆对于服务均等化这一问题日益重视,关注弱势群体,为其提供知识服务、信息服务以及其它方面的帮助是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公共图书馆是所有社会公众都可以进入并接受终生教育的空间场所,也是培养和提升弱势群体知识文化水平的重要阵地,为弱势群体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均等化,同时也推动了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发展。

(二)知识扶贫、文化扶贫

弱势群体由于知识和技能的缺乏,经济和生活条件往往也相对不太好,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知识扶贫、文化扶贫的客观要求。公共图书馆具有教育性、公益性、服务性等特点,其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更重要的是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信息资源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为弱势群体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知识帮扶、文化帮扶是帮助弱势群体的关键,也是为弱势群体服务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的扶贫工作正处于脱贫攻坚阶段,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有利于知识扶贫、文化扶贫工作的推进,是扶贫工作的必然要求。

三、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经费投入不足,影响服务质量

在当前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中,经费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也加大了对其的资金投入,但是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来源依然有限,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仍然存在着经费不足的问题。虽然不同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对于为弱势群体服务更加的关注,也采取了一定的服务手段和措施,但是由于我国弱势群体人口众多,结构复杂,为其所提供的服务与其他社会公众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需要更多的资金和物质支出,而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当前的发展中本就存在着经费不足的窘境,为弱势群体服务所需的资金投入更是难以承受,为弱势群体服务而缺少经费的供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受限,严重影响服务质量。即使部分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在为弱势群体服务方面有专项资金的拨付,但难以为其提供持续、稳定的后续资金支持,影响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

(二)服务流于形式

近年来,社会以及公共图书馆对于弱势群体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各个地区在制定和颁布的图书馆相关的条例与管理办法中也明确提出了要为弱势群体提供文化服务的内容,但是相关制度却难以真正的贯彻落实。部分公共图书馆在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能按照相关的制度和条例认真执行,使得服务流于形式,缺乏具体性的服务内容,为弱势群体服务存在着一定的形式化,自然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服务效果。另外,部分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为弱势群体服务仅仅是出于同情心,片面地认为向其提供服务是献爱心的一种表现方式,服务质量无关紧要,甚至错误地认为服务可有可无,没有明确的认识到公共图书馆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也没有真正将弱势群体当作自己的服务对象,对其的服务也只是空喊口号而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三)服务缺乏针对性,服务效果不甚理想

在当前的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中存在着诸如开办的视障读者阅览室空无一人、农民图书馆流动站门可罗雀等现象,这些现象之所以出现并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向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缺乏前期必要的调研工作,进而造成服务针对性的缺失,服务工作自然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改进公共图书馆向弱势群体服务的措施建议

(一)加大对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资金投入

对于弱势群体而言,知识和技能的缺乏是影响其生存和生活的最根本因素,为其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是改变其“弱势”地位的有效方式。公共图书馆是向社会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国家和政府要针对弱势群体,加大对其服务的资金投入,并确保资金投入的持续性、稳定性,以加强对于弱势群体服务所需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而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和信息服务,促进对于弱势群体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使其在公共图书馆所提供的特色服务中逐渐改变“弱势”的角色。

(二)提升认识,确保服务工作扎实有效

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提升为弱势群体服务的认识,弱势群体作为社会公众的一部分,理应享受和社会公众一样的权益,公共图书馆要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职能以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树立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新理念,并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等,将为弱势群体服务真正纳入到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中,推进服务深度,提升服务质量。与此同时,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机构,应该严格按照图书馆相关制度和条例完成服务工作,尤其对于涉及弱势群体服务的相关制度和条例更要严格遵守和执行,避免服务口号化、形式化,确保为弱势群体服务工作扎实有效。

(三)做好群体需求调研工作,提升服务针对性和实效性

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为了确保为弱势群体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群体需求调研工作尤为重要,也是图书馆服务中重要的环节。各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应该对本地区弱势群体的数量、文化程度、信息需求等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发掘深层次服务内容、明确服务内容的侧重点、制定合理的服务计划和服务目标等,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进而为弱势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升为弱势群体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大程度的满足弱势群体的多样化服务需求。

五、关于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思考

伴随着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并且通过建设残疾人阅览室、流动图书站等为弱势群体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极大地满足了弱势群体的需求。在新时期、新的社会形势下,针对为弱势群体服务这一问题,对于公共图书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拓展服务内容,怎样提升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一)开展知识讲座

图书馆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要注重服务领域的扩大化,为弱势群体提供多样化知识和信息服务,使其感受到更多人文关怀。公共图书馆开展讲座可以充分展现和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在新时期,为了拓展为弱势群体服务内容,公共图书馆可以在进行细致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性知识讲座,进而使其学习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促进其知识和文化的培养。另外,在开展讲座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向不能到达现场的弱势群体进行在线直播,或者是将讲座制作成光盘使其学习,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知识文化需求,进而为其提供知识延伸服务,优化弱势群体知识结构,使他们更好地在现代社会立足和良好发展。

(二)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化服务

知识扶贫、文化扶贫是当前公共图书馆在扶贫工作中以及和谐社会构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也是弱势群体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影响其生存、生活以及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为弱势群体提供特色化资源服务是拓展服务内容的有效方式,公共图书馆应该充分考虑弱势群体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信息需求,不断丰富馆藏资源建设,并结合其文化水平和实际需求订购与其相适应的读物,进而为其提供特色化资源服务,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在培养其立足社会能力的同时,使其获得良好的发展。例如可以举办“电脑培训”“家政服务培训”等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使弱势群体可以通过培训和学习更好的现代社会立足,并获得良好发展。

(三)以互联网为依托提供人性化服务

在网络时代发展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可以借助互联网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使其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中更加便捷的获取自身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资源。例如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特色化网络平台的构建,为行动不便的弱势群体提供网络阅读、网络辅导服务,在摆脱图书馆服务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限制的同时,使其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外部信息资源,进而充分展现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人情性化要素。

六、结语

为弱势群体服务,既是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也是推进服务均等化的内在要求,公共图书馆应该正视当前为弱势群体服务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在21 世纪的现代社会,作为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更要提升服务意识,树立人性化、均等化的服务理念,进而在服务工作中不断地拓展服务内容,在确保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的同时,帮助弱势群体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使其更好地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