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巧霞
(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的全面推进,对于轨道交通相关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这就要求我国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等特色专业实现课程的标准化与专业化发展,从而全面推进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培养进程。
(一)长期性原则。培训必须准确理解知识投资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长期和持续性,不需要确保每次培训都能立即获得结果,长期准备和规划是必需的。
(二)学以致用原则。企业培训应尽量让员工尽可能地学习其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尝试将培训内容与训后实践使用联系起来,以达到应用知识的目的。
(一)科学的课程体系
结合国内地铁设备及站务管理的共性,对国内轨道交通行业从业者业务能力培养模型做了深入研究,总结出了如下业务模型,将更加有助于人才培养单位有针对性地培养出企业更需要的人才,业务技能结构模型。
(二)充实的学习资源
“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城轨企业岗位需求,量身定制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教学教材等内容。这种培养模式,既可以解决城轨企业的人才需求,契合学校的教学过程,也满足学生的就业之需,达到了学生、企业、学校“三赢”效果。让企业的培训教材走进校园,让学校对学生课程体系更加明晰。
(三)系统的岗前测试
在完成学校课程教学后,城轨企业会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验收,通过在校成绩、验收理论考试、道德品行等方面综合考量来确定最终录取名单。根据轨道交通站务员岗位技能要求,制订了“轨道交通站务员胜任能力模型”,企业可以根据模型中各模块匹配程度对该培养模式下的学员进行岗前验收和综合测评。
(四)创建工程现场全真模拟实训基地
探索校企合作建设课程体系,组织社会资源开发课程,形成开放式的育人环境。面向轨道交通工程领域,培养轨道交通和外语复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加强学校、企业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将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工程现场全真模拟基地项目是把科技工程知识和语言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较好途径,学生进入到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学生以承包商、监理工程师、施工方、供应商等身份,用外语作为主要的交流语言,应用于国际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夯实工程专业知识,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外语实战能力。在参与国际工程模拟项目时发现问题,教师及时引导国际工程项目实践过程的口译或笔译,以提高国际工程人才外语能力,在国际市场更能发挥专业技术水平。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校企合作建设课程体系,以轨道交通国际工程科技人才能力培养为主线,全面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科技外语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一)专业课程开发方面
首先,对轨道交通专业进行分方向课程建设,使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需求来选择切合自身发展的专业。其次,在校企合作中完善职高双师队伍建设,尽可能吸纳优质的高校毕业生实现专业反哺,建设一支优质的年轻化的轨道交通专业教师团队。最后,提高核心课程建设标准,以高标准形成专业课程开发方面特有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水平。
(二)专业课程规划方面
首先,确立轨道交通专业合理的课程教学流程,从而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的引领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其次,丰富教学内容,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城市文化理念、城市轨道设计理念等方面的内容,实现人文教育。最后,创新教学方法,如今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学校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虚拟的情景体验来构建立体化交通轨道建设的三维模型,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开发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要对车辆运营与管理技术、设备检修技术等进行重点讲解,并且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保障基本的专业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市场化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特色的专业课程校外合作基地,在基地建设中实现双师教育的全面融合,并且建设相应的专业群,供轨道交通专业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在多样化的专业文化环境中感受轨道交通文化氛围。
(四)专业课程更新方面
随着网络资源不断丰富,学校要通过网络资源的整合来丰富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更新与优化。还可以采用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的更新上保证不间断的教学资源供给,方便学生日常的学习。同时,促进轨道交通特色专业与其他文史类、理工类专业实现融合,打造“轨道交通+特色专业”的融合型教学模式,并且在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将地方特色的优势文化与城市轨道相关专业相融合,从而推进新时期轨道交通教学多元化发展。
综上所述,多家城轨企业实践已证实这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上的效果,已成为全国城轨企业人才工作的共识,用行业标准来提高高职教育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与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满足各城轨企业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