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婷婷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镜坝镇中心小学,江西 赣州 341400)
信息技术在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确实非常有优势,但对其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合理、适度的基本原则,并要明确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的必要性,做好相应的规划工作。只有在老师信息化素养不断提高及综合考虑的背景下,才可以将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但却具有感知能力较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通过其图文声像等优势,将课文内容以直观的方式进行呈现,在化复杂为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效果会更加理想。比如在教学《黄山奇石》课文时,由于此篇课文中对“奇石”的描写非常精彩,但由于学生没有真实看到过这些“奇石”,难以对其美进行感知,所以,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真实的景象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对课文中描述的场景进行理解,真正受到其美的感染。再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课文时,由于这篇课文对乌鸦的聪明才智、敢于战胜困难等品质进行了描述,为了让学生顺利的感知,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动画视频,让学生对乌鸦整个找水的过程进行真实的感受,从而受到乌鸦品质的感染,努力做一个向乌鸦一样的人。
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绝不会仅停留在课本知识的教学中,而是会进行延伸性的教学,让学生在广阔的学习中拓展学习视野,这样其各项学习能力才能够得到更好地提升。信息技术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其实就是引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都经过了老师全面的筛选,学生在对其学习的过程中,其学习的视野会越来越开阔,有助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比如在教学《文成公主进藏》课文时,根据此部分内容网络中有纪录片的优势,老师可以在课中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对这段历史进行全面的了解,并真正走入西藏地区,对当地的一些习俗、饮食等文化进行了解,真正意义上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展。
小学语文老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网络课堂的作用也十分的突出,老师要对网络中那些价值较高,而且和教材内容及学生认知相符的网络课件进行搜寻,将之播放给学生观看,一方面学生能对多种教学风格进行感知,另一方面还能够真正打开学生的眼界。另外,教学课件的选择除了和教材相关,对教材进行延伸类的课件外,还可以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故事类的课件,让网络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中,更好的发展其核心素养。
比如在学习《观潮》课文之时,作者在创作之时,用形象的语言将潮前的风平浪静及潮中的波涛汹涌进行了描述,但小学生由于没有观潮的经历,即使作者描写的多么逼真,学生也会感觉十分看枯燥,无法获得真实的体验。因此,老师可以在网络中搜集相关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观潮”,获得良好的体验,促使其体会更加深入及深刻。当学生们观看完视频之后,学生对于此篇课文的学习兴趣较高,其思维也比较活跃,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分别说说潮前、潮中及潮后都有哪些特点,提升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知识通常是局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老师要善于根据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的设计多媒体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顺利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比如在教学《穷人》课文时,这篇课文的题目在文中一次也没有出现,这样大部分学生都非常的疑惑,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所以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文中描写主人公家里环境、条件的内容,整理成为微课,让学生对其进行观看,学生在看的过程中,会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主人公的“穷”,并感知到作者这样的描写更能够为他们善良的品质进行烘托。微课的合理应用,既能够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重难点,又能够让学生钦佩主人公的品质,并向之学习,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促使学生获得身心健康的发展。
第一,科学的认知。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虽然优势非常的明显,但对其运用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老师客观运用信息技术,并要及时做好反思工作,如视频和图片资源播放的过程中,是否影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会不会局限学生思维的发展等。相信在持续运用和反思的过程中,老师能更加清楚的定位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地位,不出现滥用的情况。另外,教学中必须要注重与传统教学的结合,这点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发挥优势,规避问题,将之提高教学质量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出来。第二,注重课件制作品质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优势突出,这就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多元化的教学,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顺利培养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