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鹤壁工业中专,河南 鹤壁 458000)
学前教育的主要作用是幼儿认知能力的开发,其中最主要的是听觉、视觉和触觉的开发。音乐是听觉艺术,因此在学前教育课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幼教专业是职业教育院校特别是中职学校的主打专业。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有声乐、舞蹈、钢琴、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等等,而声乐、舞蹈、钢琴专业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音乐课在学前教育专业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教学改革也是整个学前教育专业的关键。笔者就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课程改革方向作如下观点。
大部分学校师资有限,教学硬件不足,只能采取集体授课,30+、40+甚至50+的学生一起上课。教师无法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上课效率低。而音乐感悟的个性化是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原则。教学方式的“大锅饭”,怎能教出多彩多姿的合格学生?
在专业的幼儿师范学校,音乐课被分为四五门专业课,每门课都有固定的教师。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是“万金油”,所有科目都教,什么都不精。原因是:1.学校教师资不浪费;2.要求音乐老师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是个全才。中职学校需要“万金油”,但要有更好地发展,必须在专业领域上深耕细作,积淀专业厚度,提升学术高度。一人包揽音乐课的所有科目,非但不能让老师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反而阻碍了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1.理论脱离实际。在音乐教育中,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很多中职的乐理课脱离实际,讲得比较深,乐理是入门级课程,比较枯燥乏味,需要死记硬背,学生既不容易掌握,又很难产生兴趣。而且,乐理知识是随着学生的音乐演奏演唱欣赏能力的提升逐步成长的。笔者认为,在中职有限的时间里,乐理课等学生并不需要学的很深、很难。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差距太大。实际执行中艺术实践大大缩水,不能参与艺术实践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学生掌握的专业水平有限,不能参与更多尤其是有一定水准的演出;其二,学校本身组织的实践机会太少,即使有机会,也限于少部分出类拔萃的学生,不能保证较高的参与率。
3.专业技能训练没有方向性。技能训练是中职学校的立身之本,也是学校特色,学前教育专业也不例外。但现状是,训练的最终目标不明确,训练的内容、方式很单一。笔者认为,专业技能训练要从专业实际出发,不应该盲从,照搬照抄。学前教育专业有特殊性,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弹、唱、跳、说、画这5个基本技能。因此,在制定各技能训练计划的时候要从各科目的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跟从。盲目的训练非但不能带来好的效果,也不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好音乐素养的幼教工作者,掌握所需的各项音乐能力是学前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音乐是听觉艺术,要求学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外,更要有展示音乐的技能,引导欣赏音乐的技能,感悟音乐魅力的技能。
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合唱,不仅需要参与者唱准唱好,更需要聆听,聆听本声部其他成员的声音以保证统一,聆听其它声部以保证和谐。同时,合唱不需要额外的资金投入,可以说经济实用,“性价比”超高。因此,笔者坚定地以合唱为本校音乐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笔者的思考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成立了冲击专业高度的女子无伴奏合唱组合,在正常教学中突出了合唱训练和合唱艺术欣赏,使得笔者所在学校音乐教育更生动,更有特色。学校从整体入手,建设性地创建合唱引领的“幼儿音乐教学课程体系”,从理论依据、指导思想、策略方法特别是学校现有条件等全方位进行研究思考,假以时日,合唱一定会成为鹤壁工业中专的靓丽名片,建成特色鲜明的学前教育专业校本音乐课程体系。
目前绝大多数幼儿园的音乐教学都是以打击乐和儿歌表演唱为主的。在我们的音乐课程中,声乐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通过合唱的艺术形式把声乐要用到乐理知识、视唱节奏和演唱技巧贯穿于训练和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在选择合唱作品时加大儿歌比重,在传授视唱、乐理知识时,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改革不能仅讲究形式,而应立足实际,这个实际既有国情、省情、市情,更有所任职学校的特点和教师的专业特长,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为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和音乐素质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