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与国际教育系,河南 南阳 473000)
高职院校留学生国际汉语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为来华留学生开设的为期一年的,旨在培养他们汉语语言能力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门课程,该课程不仅是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知识的基础课程,也是他们能否进行后续专业课学习的前提条件。根据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国际汉语基础课程采取“双师课堂”是十分必要的。
“一带一路”倡议实行以来,高职院校逐步加入到留学生的教育实践中,来华留学生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总体招生规模偏小。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起步较晚,很多院校还处于尝试招生阶段,招生人数普遍不高。其次,生源多样化,留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群体,这就导致不能按照留学生的国别和母语实施非常细化的分层分班教学。最后,留学生的汉语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数留学生汉语零基础,如果不借助中介语,大部分留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会出现一知半解甚至听不懂的情况,他们的这种课堂焦虑情绪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的留学生教育起步比较晚,许多高职院校现有师资配备不完善,承担语言课程的教师大多是中文专业或是英语专业的老师,缺乏专业的对外汉语教育专业师资,中文教师不了解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方法,不能理解文化差异在留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反映,英语教师缺乏系统的汉语言知识,对于语言教学上涉及到传统文化的品判不专业。因此他们都不能单独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承担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专业教授书法、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老师,从未涉及使用汉语之外的其他语言进行沟通交流,更不要说上专业课。可能有些老师可以说简单的英语,但是,他们也只是进行基本的生活沟通,受到英语发音、词汇量和表达方式的影响,他们难以充分细致地讲解自己所授课程的基本知识,单独完成授课任务。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来华留学生习惯了更随意更自由的教育方式,会衣着随便,甚至穿着拖鞋来上课,课堂上会随时打断老师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是提出疑问,尤其是当涉及不同的文化传统时。一方面中国老师可能因此对一些留学生产生不太好的印象,影响教师对留学生的课堂评价。另一方面只依靠简单粗暴的强制命令的话不能达到有效的课堂管理,中英文老师合作,同留学生多沟通,共同实施课堂管理。
国际汉语教育基础课程的“双师课堂”教学模式指由两名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同时执教,一名为汉语言教师或者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教师,他们具有各自专业良好的教育教学素养,另一位为英语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两位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合理调整各自角色,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每次课前双师需要合作备课,认真分析学情,根据留学生是汉语水平和文化习俗明确教学内容、梳理教学环节、确定教学方法,明确哪些环节、哪些内容需要辅助和帮助,讲到这些环节和内容时,两位老师如何在不使用语言交流的情况下巧妙地通过传递“暗号”实现无缝对接。此外,共同备课时一定要确定本次课两位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主导者还是辅助者,确定各自的课堂职责。对于涉及宗教和文化传统的教学内容,英语教师尤其应当注意。
课堂教学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按计划讲解本次课主要知识点,作为辅助者的教师可以通过眼神、面部表情、手势等身势语对留学生实施课堂管理,尽量不要打扰主讲教师和其他留学生的正常上课。加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特别是在练习环节,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分开对留学生进行交叉辅导,对于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由两位老师沟通后统一向留学生说明。
通过手机建立共同的班级群加强课后沟通,课后由英语老师承担起学生课堂问题的搜集工作,由两位老师沟通后统一在班级群进行解答。定期在班级群介绍中国传统文化,鼓励留学生沟通交流。实施多元评价,依据两位老师的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形成过程性评价,依据期末考试成绩形成终结性评价成绩,综合考量上述成绩给出公平的最终评价。
高职院校留学生国际汉语教育基础课程采用“双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前双师合作备课,课中加强课堂互动,科学实施课堂管理,课后加强沟通,实施多元评价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提高国际汉语教育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对外教育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