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白马渡中心小学,湖南 永州 425300)
引言: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主要是乐理知识、音乐技能和唱歌等方面的学习。音乐是艺术的一种,艺术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是很重要的,对于情操的陶冶,审美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作用。从我国现如今的境况来看,农村的小学甚至比城市的小学还要多,但是农村很多小学的音乐教育发展水平极为低下,没有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所以,农村小学必须要重视音乐教育的发展,切实的让音乐走进课堂。
传统的特殊教育音乐教学大多是围绕特教学生注意力分散、短时间记忆效能低下的情况来开展。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大多使用的是“机械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这种教育模式虽然会产生一定的教育效果,但是也暴露出教学观念过于陈旧的问题,并且也忽视了“以生为本”的重要教学观念。面对这种情况,就必须转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积极拓展音乐教学的“动态性”,减少特殊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压力,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好的享受音乐教学带来的引导性作用。
在实际改进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从特殊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将学生可以理解的,可以接受的音乐进行搜集。另一方面在教育模式中,应利用更为科学的“参与式”角度出发,通过营造课堂氛围,带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比如说,在教学《谁会这样》的歌曲中,因为歌词会提到“鸟飞、鱼游和马跑”等动作,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中可以搜集一些带有这些动物标识图案物品,并在实际教学中分发给学生。并在实际教学中,带领学生边唱边做小鸟飞、鱼儿游、马跑的动作。这样的课堂设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并拉近他们与歌曲的距离,实现音乐与学生良好的互动。同时这个过程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想象力,促使其思维得到有效的发散,这也就更好的释放出音乐教学的效果性。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学生,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倾注更多的精力。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方法安排上,教师应当尽可能的多样化。比如说,在《我是一个粉刷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从歌词内容的角度出发,再过度到学生实际的动作上。如在歌曲中会多次提到“粉刷”的动作。那么教师一方面可以从实际动作角度出发,在演唱的过程中带领学生结合其中的旋律来共同演绎粉刷的动作。
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粉刷的情境。比如说联合几名学生搭建一个小房子的造型,其他学生作出刷房子的动作。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现有的材料,如较大的白纸或是为学生特意空出一面墙壁,通过美术与音乐结合的方式,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们共同来粉刷房子。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其学生的参与热情,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他们演绎动作或是进行绘画中会得到充分的释放。尤其是将音乐与美术活动结合,可以有效的满足学生想要粉刷的欲望,他们内心情感得到满足,自然就会获得成长。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创始人,奥尔夫提出:“这体系绝不是单纯音乐的形式,它是运动、语言与音乐的一体化,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它简单易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近于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它是儿童的良师益友”。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教育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儿童的本性角度出发,契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在孩子感受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中,保证他们的自由性。
比如说平时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积极的为儿童提供一些简单的、带有节奏感的游戏让儿童参与到其中。或是提供不同形式的乐器,比如说铃铛、三角铁、碗筷、瓶子等。让儿童主动的去触摸,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声音或是节奏。这些带有创造性的活动或是材料,都可以让儿童感受到一种自由、宽松的感觉,在游戏中可以更好的释放自己的自主意识,方便教师之后的干预。再比如说,教师可以适当的在活动中,创造一些对话说唱活动。如“老师我想说”,或是语言接龙的活动“我是一个XX”等,在这种游戏环境中,儿童主观会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提升自己的个性意识,此外还可以实现对儿童语言方面的行为规范。
例如《找朋友》,老师可以边清唱歌曲边找朋友;《拉勾勾》,可以先让学生两人一组,跟音乐做拉勾勾的游戏。这样学生在玩游戏中便基本学会歌曲了。
《布谷》这首歌曲学生先只唱“布谷”,逐渐过渡到唱全曲。(歌曲的弱起不强调,在旋律的进行中学生自然能掌握。)《彝家娃娃真幸福》也可以先只唱“啊里里”。《星光恰恰恰》中的“恰恰恰”,《小青蛙》中的“呱”都可以好好利用。
例如《过新年》中的龙咚锵可以先用拍腿拍手的方式拍出节奏,参与到歌曲中来,几次后自然就学会了歌曲。
结论:总的来说,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各种方法应用到音乐课堂当中,引导学生积极利用体态律动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律动感知到音乐节奏的变化过程,掌握到歌唱气息的运用形式,欣赏到音乐作品所展现出的魅力,让学生真正了解音乐学科,感受音乐本身的内涵与美妙之处,促从而提升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保障课堂教学收获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