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伟丽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引言:新时期的高校大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较高的思想政治文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今后的成长需求。作为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比重不断上升,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融合,发挥其教育和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本文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进行探析。
新时期的社会化环境更加多元化,尤其是网络文化环境的开放性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受到了阻碍,网络多元文化对人们的思想价值理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不利于大学生思想价值理念的正确发展。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比重不断提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中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发展目标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期望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群众行为基本准则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之间相互依存又互相影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融合是提升整体社会思想文化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这也需要对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及院校的教育水平,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发挥出高等院校自身的社会引导和文化教育作用。新时期的高校教育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社会价值方向指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和计划,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也保证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发展。
其次,可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影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的方向总结,也是对社会群众发展方向以及思想价值的指引。尤其是对处于思想黄金时期的大学生而言,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融入,可以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影响,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1]。
最后,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学生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大学生缺少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极易受到各种文化理念的影响,发生思想偏差以及消极心理等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结合,营造良好的学生成长环境,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新时期的高校教育模式为应对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推进了教育改革的深入,无论是教学管理效率还是质量都有了巨大的提升,但依旧会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过于强调提升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为此,需要各高校及时的调整自身的教育理念,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用的发挥,结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及成长状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深入融合,构建起以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2]。
各大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时,大多是依旧采用单一的知识灌输教学方式,课堂氛围不仅枯燥乏味,教学方式也十分单一,缺少创新和完善,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融合,就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丰富教学方式和手段。尤其是在校园网络服务体系完善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方式和途径也更加多元化,教师可以建立起相应的校园网教学板块,让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APP进行视频观看和自主学习,甚至于在网上完成相应的考核测验环节,节省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尽可能的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和具体化,以生动形象的视频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升[3]。
大多数高校并为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用的发挥,仅仅将其当做简单的辅助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是照本宣科,没有对学生进行价值理念的引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更不用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这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薄弱,严重影响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融合,为此,需要学校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打造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可以根据学生的成长状况对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和思想政治素养的发展。
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建设更加注重思想价值理念的引导以及全民族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相应的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融入,就需要各高校及时的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和丰富教学方式和途径,打造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