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制造类人才“工学结合 课证融通”培养模式探析

2020-12-21 07:02:34高宗翔曾文瑜
魅力中国 2020年37期

高宗翔 曾文瑜

(九江职业大学,江西 九江 332000)

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的知识传输教育,使学生无法充分获得基础知识之上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工程素质的训练。从而存在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毕业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1]如何培养出大批既有高度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制造类人才,是高职院校关注的热点。

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相对滞后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跟不上行业发展和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需要科学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实现以“被动”向“主动”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的转变,以“行业需求”为目标,以专业教育为基础,构建与行业需求和应用创新型人才发展相匹配的专业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特色教材、师资队伍,科学管理。[2]

(二)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不强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三重三轻”现象(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课堂轻课后),学生创新意识薄弱。高校应当让学生通过课内外实践,尤其是综合性实践项目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积极的创业意识。[3]

(三)实践教学仅仅是传统课堂教学补充

专业教学并非基于工程实践的综合能力训练过程,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只有通过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优化实践教育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不强

高职教学实施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而不思,缺乏存疑创新精神的现状,只有实施“能力递进、赛教融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知识的运用方法,主动参与到工程实践问题的解决当中,实现将碎片化知识融入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二、构建“工学结合 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在长期的人才培养中,应当形成有利于其他部属、省属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研究认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工学结合、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4]如图1所示。

工学结合:通过职业工种技能考证与课程教学相结合、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紧贴岗位设课程,紧贴能力设教学。

课证融通:做到职业资格与培养目标融合、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融合、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三、实施的路径与方法

(一)分析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完善课程体系,加强特色教材建设

根据“应用创新型”人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教育为核心,完善专业知识体系结构。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即: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群建设为重点,实施“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一体化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逐步实现“工学结合”。[5]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按照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一步确定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构建“标准融入、项目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认证融入实践教学中,开展职业素质渗透教育;以工程实训项目为导向,将实践教学融入综合素质能力模块、岗位专业能力模块、动手实践能力模块、拓展能力模块等四大模块。此外,实施“双证式”教育,即:从第五学期开始,学生可自愿选择在校内进行课程实践、毕业实践、职业技能考证等实训;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参加顶岗实习和创业项目实践及生产实习的学生,经过实践考试合格者,均可替代相关课程学分。[6]

(三)依据《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

高度重视教学改革研究,依据《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了本专业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整体设想,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和改革。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教研教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取得很好成绩。

(四)实施“技能培训+学科竞赛+顶岗实习”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新途径

技能培训、学科竞赛和顶岗实习,是实施“工学结合、课证融通”模式的重要途径,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的内驱力。

1.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随着市场需求变化,适时调整教学重点,由过去的重点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技能”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直接上岗能力,并将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内容中。

2.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鼓励学生参加全国信息技术水平应用大赛、全省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维数字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3.实施顶岗实习

将顶岗实习纳入到实践教学中,制订详细的实习教学计划,包括顶岗实习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任务书、顶岗实习指导纲要等,毕业设计可以结合顶岗实习的岗位技能训练任务完成。在顶岗实习中,学生不仅要接受岗位技能的训练,还要接受和学习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行业标准,接受企业/学校双重制度管理,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五)加强与企业联系,促进校企联合办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围绕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积极促进校内外教学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实践基地,让企业家走进来,让学生走出去。一方面,邀请企业家通过专题讲座方式给学生讲学,开拓学生视野;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前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由企业专家开展情景式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不断改革与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与行业主管部门、生产单位在人才培养上密切合作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了“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控制”的三方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

(六)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根据各个课程性质的不同,灵活采用多种不同考核方式,包括笔试、实操、讲座、班会、讨论、竞赛等形式完成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学科新进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围绕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课题组构建了“工学结合、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并给出了实施途径。研究认为,职业工种技能考证与课程教学相结合、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职业资格与培养目标融合、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融合、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融合,这两个结合、三个融合之间相互独立,但又是互为补充的,通过这一模式促进学生应用创新实践的持续性,促进学生专项技能与综合素质拓展,是推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应当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