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建芳
(中卫市第五中学,宁夏 中卫 755000)
我有幸参加“(2019)中西部国培项目教师送教下乡”培训,其中一个阶段是磨课与反思。在磨课中,每位教师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研读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找出突出重点的方法,突破难点的途径,完成第一次教学设计,接着通过上或听公开课,然后集中到一起对本节课研磨,每位教师发表本节课优点与不足,交流讨论后,教师进行第二次备课与反思、然后再上公开课,再反思,完成第三次教学设计。在这次培训中,我们进行《光的传播》这节课磨课。通过三次教学设计,两次上课,二次教学反思后发现,教学过程需要研磨,教师在磨课中创新,在反思中成长,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光的传播》这节课中,为了说明光在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王老师经过多次的反复实验,不断的改进摸索发现,将硫代硫酸钠溶液倒入水中,可以清晰的观察到光在不均匀介质中光的传播路径发生了弯曲这一现象,进而解释了光只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突破了实验中的一个难点,一下子开阔了全体参与教师眼界。为了说明光在不同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教师发动学生准备泡沫块、蚊香、果冻、胶水、塑料罐、长纸筒进行实验探究,更是值得大家思考,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真正感觉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要想办法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一做,在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能演示的实验,坚决不让学生看视频,学生能做的实验,教师就不做演示实验。王老师授课过程中,对于光的传播特点——光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同种、均匀、透明介质,都是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生不仅观察到了现象,得出了实验结论,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实验的操作能力,提高学习的兴趣,更体现新课程应以学生为主,学生能动手就要让学生做,学生能说的要让学生去说。
通过磨课,我们认识到自己教学水平的不足。一节好课,必须做到备教材、备课标和备学生。吃透教材是教师必须的基本功;备课标对教学目标起到导向的作用;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也需要琢磨。备课过程中尤其要做好课堂预设,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预设学生听课时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思考与做答,课堂中可能发生的偶然事件。在王老师教学过程中,就发生了这样一件偶然事件,老师为了讲明影子的形成,是因为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后面形成的暗区,于是教师利激光穿过一张纸,发现激光透过一张纸,看到了一个亮点,于是教师又拿起了一本书挡住激光,才看不到了光,学生就会以为是光能不能透过,与物体厚度有关。这样不仅没有把问题给学生说明白,反而又将学生引入了歧途。这就是教师没有做好预设课堂中的意外,导致结论背道而驰。
备课时,还要预设每一教学环节所用的时间,课堂上教师要根据预设时间,及时调整上课的进程,才不会出现课堂时间不够用,教学内容完成不了,课堂节奏前松后紧的情况。备课时只有做到精、细、准,才能创造出最好的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师才能稳重、有序地把握好课堂,引导学生的学习。
一堂成功的教学案例,是老师经过许多次“磨”出来的。在第一次公开课时,演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时,做课教师邀请学生在光源附近拍黑板擦,拍出大胆的粉笔灰,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但是由于离学生太近,粉笔灰太多学生咳嗽一片,教师建议将拍黑板擦改为喷水雾,这样既清洁又环保。在研讨时教师还建议增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学生实验,发现光的传播方向在界面的位置处发生了偏折,更进一步说明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使得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当做课教师在上第二次课时,进行两处的改动后,发现效果非常好。每一处细节的变动,都凝聚着教师的智慧。
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融合,加紧学科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相联系。在磨课中我们发现,授课教师利用希沃白板软件做课件,交互性很强,可以利用其中的拖动功能,实现不同的方法对光源进行分类;利用时间轴功能,展示课堂学习目标;利用蒙层,增加课堂的味性;利用课堂活动,考查学生对习题的掌握情况,并实现自查这一环节。于是听课教师们又开始向授课教师学习如何利用希沃白板做课件。在磨课这种教研氛围中,每位教师都有创新、有成长。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教师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每一教学方法的实施无一不是在“取舍”间展开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也,教学过程不是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要给学生解答清楚,这也不怕学生不会,哪也怕学生不会,每个问题教师都要给学生说明白,这样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也累。在光源这部分内容时,对于月亮为什么不是光源,教师就没有必要再将光照到镜子上,镜子变亮,说明镜子不是光源,类推月亮也不是光源。对于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可以通过做图片附带光路展现给学生,也可以借助视频让学生观看,也可以利用flash动画让学生观看,如果有可能借助地理学科器材三球仪,通过演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运动,让学生判断日食、月食发生时的位置,现象发生的区域,每种方法都能直观又形象的说明这种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完全没有必要把几种方法都用上,毕竟这部分内容只是了解知识。反观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自主建构知网的过程,是唤起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新学知识进行融合、内化的过程。学生已经懂了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决定着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大胆取舍,才能实现有效课堂。
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磨课、反思,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才会让课堂更有效、更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