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双涛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坠子,是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戏曲剧种,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风景秀丽,拥有浓厚文化艺术气息的地方,这里的人民热情爽朗喜爱歌舞运动,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使得博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经笔者在亲自走访调查询问中了解到,郸城县坠子剧团由吴宗俭成立并担任团长,经营团里大小琐事有十七年之余,主要负责团里内部服装道具的添置、演出质量、与博邦协会的任务交接工作,同时也负责演员学徒的教唱,团长通常会采取固定的角色,因人而异,进行逐句以及动作的讲解,团长讲到:有的东西一旦改掉了,就没有那种味道了!也正是因为这种亲切感,情节的戏剧性,品种的独特性而深受各地观众的喜爱!后来随着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人民百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丝毫兴趣,继而伴随着豫剧的影响,部分坠子演出人员选择跳槽,坠子演出人员逐渐流失,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坠子日益面临着生存困境。
郸城县坠子剧团早年是一支拥有四十多余演出人员的剧团,且剧团的成立是由当地热衷坠子的戏迷百姓自行组建成立起来的,剧团内花销经费都是由团长自费并亲自操办,剧团内台上健在表演艺人有三十余人,一名年龄与大家相仿的女化妆师,虽然是非专业化妆师且化妆手法道具等都略显粗糙,但对于舞台形象的呈现来说仍可以看出不失其专业性,其余人员均是为表演者伴奏的艺人,剧团的伴奏乐器主要有:梆子,坠胡。剧团内部的伴奏人员常常会“共用”,即别的剧团也可以借用伴奏人员,但事先需要协商好时间,剧团伴奏人员在记谱时大都用简谱记谱,并且都以手写记谱。剧团内所有的演出人员均是当地热爱坠子的农民百姓,台上艺人的平均年龄大约都在六十岁左右,虽然坠子艺人都已入花甲之年,但依旧可以明显的看出每一位表演者在舞台上都执着且认真。
坠子在其发展过程中渗透了劳动人民的积极智慧,较好的满足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坠子自其出现时就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坠子的表演内容常以平铺直叙的讲述故事情节为主,坠子的剧情通常反映农民百姓的现实生活,故事情节通常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均以弘扬中华民族真善美的传统美德为主要宗旨,且形形色色的剧目里又都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涵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宣传教育作用。如:坠子传统剧目《王华买爹》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
郸城坠子在长期发展中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原汁原味的精神食粮,是郸城县戏曲文化流传至今的宝贵文化财富,因而坠子对于百姓来说不仅是一种稀有文化遗产,更是一种情怀,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养一方情”,当地表演艺人和百姓对坠子都有着难以言喻的深厚感情,起初只是颇感兴趣到初步接触的喜爱到深入研究的热爱,笔者不禁想到初次进入剧团见到团长,团长激动地跑出来,眼闪的泪花、紧握的双手和殷切期盼的眼神,那些坠子老艺术家们对于坠子的感情早已深入骨髓,至深的感情岂能用只言片语表达出来。
但是随着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部分地区的坠子已失传,郸城坠子也日益面临着艰难的生存困境。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剧团所处困境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继承人,目前剧团里健在的表演艺人平均年龄几乎都在六七十岁左右,而如今随着经济时代竞争压力,多方面音乐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热衷于西方快节奏、激烈而刺激的摇滚乐,而对原汁原味的传统戏曲文化都不予以重视、更是没有一点兴趣,台下观众几乎找不到年轻人的影子,坠子成为六十年代老人最喜欢听得地方性戏曲,面临如此境况,坠子剧团为了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重新对坠子进行了整改,去除过去陈旧的老声老腔,大量吸收西方音乐文化,并逐渐走向全国各地,而那些仍坚持本土乡音的剧团如今却无人问津,郸城坠子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因而剧团内的设施同时也得不到完善,如今只能通过每逢新春佳节庆祝期间县政府组织展演获得微薄的经济来源,那些伴随着坠子不断发展成长的老艺人们都是当地热爱坠子的农民百姓,他们和当地普通家庭一样,家里都有老人和孩子,面临如此状况,表演者迫于时代的压力只能将自己深爱的艺术变为兼职。突然想起调查之时团长说的一句话:“没有任何人力和财力的扶持,如果再这样下去,预计不到十年,坠子将会不复存在。”
郸城坠子如今的发展形势已刻不容缓,但剧团里的艺人们仍日复一日,秉承着自己的初心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坠子究竟是否还能继续发展下去,同时也像一块石头一样悬在郸城坠子剧团团长、农民百姓的心里,现在针对郸城坠子的现状我将作以下几步初步探索:
团长要善于发现音乐艺术表演形式的多样性,使郸城坠子在守住原汁原味儿表演形式之时又去粗取精,跟上时代的步伐,去发现并创新出新颖的、吸引观众眼球的表演形式,观众的眼睛往往是最雪亮的,观众之所以喜爱某类文艺节目,归根结底其实是在寻找精神和心理需求,因而倾听采纳各个年龄阶段的观众的想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政府首先要重视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水平进行录制影像、收集照片、整理资料等,从而对稀有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保存工作,并通过人力和财力的扶持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注意,令更多的人了解、熟知并对坠子产生兴趣,使得坠子在当地有立足之地,并创办稀有文化传承保护的相关部门或机构单位,通过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对社会大众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素养和本土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精神意识,积极倡办稀有剧种展演的相关活动,如郸城坠子展演,郸城坠子个人比赛等,以调动当地百姓对坠子的热情与积极性。
当地中小学教育行业也应当重视传统音乐等理论音乐教育的开展,充分利用音乐课程,将郸城稀有地方剧种坠子引入音乐课程中,在通过教唱坠子经典代表作,讲解坠子的起源与特色,采用风趣的讲解方式让学生对郸城坠子这一剧种产生兴趣,对当地文化有所熟悉,让音乐教学课本与现实面临稀有物质文化传承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家乡剧种的调查工作,从而对学生进行当地稀有文化遗产发展传承与保护的精神教育。
戏曲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区别于欧洲音乐文化风格内涵的文化遗产,是过去老艺术家音乐智慧的结晶,戏曲综合艺术的出现让我国的音乐艺术领域出现历史性的跃进,因而戏曲艺术在我国音乐艺术领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地大物博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璀璨的音乐艺术文化,是传统戏曲音乐艺术的摇篮,如今坠子在其发展中也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得到完善而日趋成熟,虽然坠子在如今的发展中正面临着生存困境,但笔者仍在坠子中看到了过去那个年代坠子的辉煌阶段,看到了过去那个年代音乐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坠子是老一辈人一生的心血;是老艺人们热爱艺术的象征;是他们对待艺术执着态度的象征;是他们留给后代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在笔者看来,坠子不再仅仅是一种稀有地方性文化遗产,而是一种情怀;是老一辈艺人的信念;是精神寄托。万物都是矛盾的,人们在过去朴实无华的日子里发现创造艺术,人们后来又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代流失了艺术。为了我国地方戏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国家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视,采取财力、物力等有效相应措施对稀有文化遗产进行挽救和保护工作,地方政府也要开发地方戏曲新市场进行宣传教育,积极倡办专业戏曲学校,培养新一代戏曲表演继承人……相信在若干年后,坠子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传统戏曲音乐艺术也将会有更大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