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丙鹏
(新乡市潞简王墓博物馆,河南 新乡 453011)
文物经历了数百年、数千年的风雨冲刷,大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在被后人挖掘发现以后,需要经过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才能得到良好的保护,才能得以长期留存,为后世的文化发展以及历史研究提供宝贵的文物资料。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博物馆管理在文物陈列与保护工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配备专业的人才与专业的设备,而且在进行文物保护时缺少相应的保护理念。在进行文物保护工作时应始终秉承科学的态度,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应对文物陈列和保护工作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找到有效的办法,提高我国博物馆文物陈列和保护工作的水平与质量。博物馆作为我国文物陈列和文物保管的主要机构,不但肩负着保护文物的重担,而且有着传承中华历史文化、发扬中华精神的使命,从本质上讲,文物是不同时期文明的体现,需要对文物保护加以重视,设立文物保护机构。当前常见的文物保护机构为博物馆和各级文物保护部门,对文物保护的措施相对专业。但是在接触文物的过程中,还要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文物保护意识,确保文物的安全。
虽然物馆在文物保护和展览上技术上得到了进步,但文物的保护机制上仍然不足,缺乏统一且科学的管理制度。当前,博物馆都在有条不紊地开展文物收藏保管工作以及加强机构新建,不断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极大地改善了文物的保管环境。但在很多管理细节中依然存在很多的技术型问题,比如对馆内温度、湿度和照明等环境指标的控制不善,或者体积和重量较大的文物不能利用妥善的措施进行运输。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投入滞后,期以来,对中小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科技使用依然不够深入,专项技术的利用更是屈指可数。虽然规模较大的博物馆已经吸纳高端保护技术,但是中小博物馆因为资金的短缺,文物保护效果不理想,在创新科技投入上依然滞后。同时,很多中小博物馆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不能切实应用先进的保护手段,对于文物的修复更加无从谈起,远远不能满足馆藏文物的系统化保护需求。
文物展陈存在诸多漏洞,例如,很多博物馆的温湿度和文物的保管要求不符合要求,导致文物在陈列环境中受到光照及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损坏。例如,博物馆文物陈列柜是透明材料,文物较易受到紫外线照射,从而因氧化剧烈而损坏。文物在陈列摆放的过程中会因自然环境的影响受到破坏,如书籍、字画等在陈列时会受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如果没有控制好博物馆内的湿度可能还会导纸张出现褶皱等情况,使字迹变得模糊。如果长期在不适合的环境中保存与陈列,文物就会逐渐失去原本的色泽,一些质地比较脆弱的文物会遭到腐蚀,影响文物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由于博物馆工作人员对文物管理不够重视,缺乏良好的文物保护意识,导致文物在陈列环境中受到光照及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损坏。此外,若博物馆中没有做好遮光措施,紫外线直射文物会加快文物的氧化,给文物带来严重的损伤。主要是由于博物馆陈列设计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环境建设不到位,更没有将现代科技进行合理的应用,无法实现对文物的科学保护。
博物馆的部分管理人员对文物保护的安全意识和保护意识不强,缺乏责任意识,思想陈旧滞后,没有充分考虑到文物的存放条件,甚至将文物随意堆积存放,没有符合本馆实际的管理方案,管理方法、方式欠缺,始终以人工管理为主,无法与先进的管理思想相结合,缺乏文物保护的细致思维,不能留心观察和记录文物的状态,许多问题不能得到妥善地处理,文物的价值和内涵,得不到全面地展示,以致文物保管工作落实不到位,甚至发生文物遗失现象。主要体现在对陈列文物细节变化的观察不够认真仔细,缺乏耐心和细心。例如,可以通过在博物馆展览过程中,对于一些书画类的文物,可能存在掉粉、褪色的现象,但是从业人员没有注意这个现象,也就无法做到及时处理。陈列展示文物时需要保证陈列的环境,需要考虑到温度、湿度、光照、辐射等因素。同时文物在展区和库房转移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人为因素的影响,进而存在较大的损耗风险。
提高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树立主动的文物保护意识。在博物馆工作中,工作人员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工作人员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时还应拥有非常高的文物保护意识。这就要求相应的管理部门应根据发展与工作的要求进行培训工作,打破传统思想,明确岗位责任,制定出岗位标准与管理准则,设置绩效工作制,将管理责任进行科学划分提升工作效率,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训来提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文物保护法律意识,并将其充分地落实到平时的管理工作中;另一方面,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进行日常陈列与保管工作时应密切关注文物的变化情况,并随时做好修复准备;此外,博物馆工作人员还应在不断学习中提升修复技能,熟练使用文物修复设备。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明确提出,要对保管工作制度进行健全与完善,不仅要妥善保管、详细编目、确切鉴定,还要清楚账目,对藏品实行科学化管理。第一,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步骤。其中主要有藏品的注销、接收、鉴定、登账、分类、编目、建档、入库、定级、排架、提用以及统计等工作。第二,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主要有设备、设施检修制度、出入库管理规定、复制制度、安全管理守则,以及藏品征集、修复、分类、检定和消毒等。在实际工作中,还要不断对制定的制度加以完善。第三,增强博物馆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借助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指导员工的工作和业务,帮助他们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博物馆文物的法律法规工作。第四,充分发挥出藏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在管理藏品的过程中,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
管理人员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技术的引进,学习并引入一些与时俱进的文物保护理念,强化自身能力,掌握更多的文物保护知识,保管和陈列工作人员需要对文物环境加强技术研究,通过先进的技术对当下影响文物的各项因素进行监管。近年来,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的开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环境差,为进一步推动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与落实,首要工作就是对博物馆现有的文物陈列与保管环境进行改善,营造一个良好的文物保护环境。一方面,扩大博物馆的建筑面积,将不同种类和不同材质的历史文物进行分类保管,同时要做好明确的标识,控制文物的保存温度、湿度等,严格按照相关的陈列与保管标准开展工作,科学、合理地进行文物陈列与保管。另一方面,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现代化的博物馆,对馆内的藏品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如对待字画类的文物,要对陈列室以及保管室内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线等进行全面的科学验证,找到最合适的陈列条件,以免文物在陈列的过程中受到博物馆内环境因素的影响,对文物造成损坏。
在展馆内加强文物修复和保护原则的分析,可以确保文物的有效存留。一方面,加强博物馆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引导从业人员转变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完善;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博物馆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培养,使他们充分了解文物价值,并利用现代修复技术保护学术文物。馆内工作人员应做到对文物陈列情况的实时掌握,工作人员要实时掌握文物陈列的变动情况,并且及时根据突发或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应对和解决的方案,加强对博物馆文物陈列的监控,时刻在文物陈列工作中落实文物保护规范,完善文物陈列工作中的各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