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莉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57000)
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发展至今,虽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是相对于不断变化的社会人才需求,仍然存在着脱节与滞后现象。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并且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成果。而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学方法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甚至直接照搬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艺术类教学的独特性。这一方面导致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对声乐学习投入更多的热情,当学习效果停滞不前时,甚至出现自卑、厌学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对声乐演唱艺术进行理解与领悟,从而进入声乐学习的瓶颈期,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传统声乐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就业情况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另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人才之间的竞争机制发生改变,使高校教育同样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声乐教学亟待改革,高校声乐教学应当走独特的艺术教学之路,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灵活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实现声乐教学的实效性。
(一)加强基础理论建设。要想提升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效果,首先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建设,打造良好的音乐体系,挖掘我国传统的东方哲学和传统审美意识,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民族声乐流派和意识形态,在此基础上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建设工作,能够为民族声乐教学提供有力依据。
(二)保护民族艺术文化根基。我国民族艺术文化根基是提升声乐教学水平的关键。在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中,教师应当建立起一个正确的传统文化审美体系,以多视角的观念来实现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教音乐,还要传承文化发展,将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基础,传递到学生思想中,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使学生了解民俗文化基础上,提升民族声乐表达水平。
(一)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历史条件。我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各地区、各民族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了民歌、戏曲等多种传统声乐形式。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声乐艺术,也是当代声乐艺术发展的基础,对当代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二)中西结合为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创造条件。中西方声乐艺术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演唱技巧上,在技术上相互融合的同时又保持我国民族声乐的优点,比如演唱过程中的灵活、轻快、明亮的特色应该要保留下来。同时由于西方美声唱法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演唱方法,例如在发声的时候运用技巧可以使得发声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在对美声唱法的技巧进行应用的时候也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得到拓展。
当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当前市场需求看,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不太满意,原本风格多样、内容多彩的民族唱法逐渐呈现了“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唱法单一,缺乏个性。首先,教学理念和方法的问题,民族声乐教学素材较少。教学过程中出现丢失了民族声乐的“民族化”和“个性化”,逐渐趋于“标准化”的现象,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声音的共性多了,个性少了。当前各高校都是自我编制的教材,只符合自身实际无法全面推广。其次,教学模式落后,缺乏科学的教学系统,忽视民主声乐自身特点发展,课程配置缺少民族性,对于美声唱法过于重视,使民族音乐教学与高校民族音乐诉求脱钩。再次,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没有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民族声乐多元化和创新性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仅仅构建了基础理论和一些传统民歌的表演教学,忽视了民族声乐的创造性和实践性,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过于单一,实际应用水平不足。最后,很多教师都接受了系统的西方演唱、表演训练,但没有接受过原汁原味的民族声乐练习,难以充分发挥出民族声乐本身的特点,使得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出现千人一面、万人一声的情况。对我国民族声乐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接触较少缺乏深入且系统了解,致使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影响学生的民族声乐表现力。
(一)转变民族声乐教学理念,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元素。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水平、完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必须要转变观念。高校声乐教学要走向多元化发展道路,积极探寻传统与现代、西方与民族之间的内在联系,融合其精华,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在人才培养中要继承传统民族声乐文化元素,丰富民族声乐教学和演唱方法。一方面要重视原生态。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原生态民歌的发掘,以原生态民歌为基础,对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蕴含的意义进行分析,使学生加深对民族艺术的了解。另一方面,选聘一些民族歌手作为讲师,对学生开展实践教育,让学生受到长期的文化熏陶和艺术熏陶,不断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
(二)创新民族声乐教材,优化课程设置。第一,调整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教材内容。许多院校的声乐教材大多是曲谱,补充经典音响和音像制品教学内容十分重要。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应当博喊着发声原理和器官结构等,并对不同的审美理念和民族声乐演唱风格进行分析指导,提升学生的个人感悟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加大少数民族的音乐数量,引入各类型的民族声乐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民族声乐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不仅需要对世界民族声乐进行整体以分析,还需要对东方声乐特点进行研究和对比,促进教学有效性地提升。提高学生对民族声乐内涵和表达手法的理解。
(三)建立完善的教学系统,健全民族声乐知识体系。音乐高校要从多民族文化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民族风格、风格、表达方式等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例如,基本的声乐理论部分进行集中教学,而不同的民族音乐要采取单独教学的方式。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也能为学生音乐创新奠定基础。同样的曲风,在不同的唱法下会有不同的演绎风格,而不同演绎风格能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对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鉴赏活动并分析不同民族音乐的区别,能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程度。例如,《掀起你的盖头来》《鸿雁》《康定情歌》等,必须注重民族声乐特点的自身发展。民族声乐表现力的提升不仅仅需要演唱者的个人情感和理解支持,还需要依赖一定程度演唱技巧,这样才能诠释音乐中的特殊韵味。教师还应当指出歌曲中的二次创作概念和原则方法等,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对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有着一定的认识和创造能力。
(四)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加强互动式教学,强化学生多元情感体验。“千人一唱”始终是民族声乐教育的弊端,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西方教学模式的过度依赖,没有走出自身的发展路径。因此,音乐高校一定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在统一声乐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强化不同民族音乐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积极发扬民族声乐的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要设置场景,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例如,组织课堂声乐比赛、分派角色排练歌剧片段、成立课堂研讨会互相解决问题,这样能迅速让学生融入课堂,享受课堂,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情感是声乐演唱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带着情感进行民族声乐演唱,才可以更好地将作品演绎出来,要求在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必须融入自身的情感。声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声乐作品的背景、歌词内容、曲调、情绪变化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唱法来演绎民族声乐作品,让学生可以在对比中加深对民族声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