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飞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铜仁 554300)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全面统筹推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下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的提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提供了新动力。习总书记明确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推进课程思政,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坚持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统一,扎根大地办教育,聚焦“三教改革”重点内容,充分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激发隐性课程课堂新活力,切实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助推“三全育人”向纵深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
课程思政是个系统工程,既不是专业课程内容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简单拼凑,也不是教育教学方法上的“临门一脚”,这需要学校整体设计、上下贯通、精准施策。课程思政整体设计既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如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产出导向相统一顶层设计以及教育教学大纲中对学生价值引领、能力提升的要求,专业课程中德育“元素”的挖掘、教师教学理念转变与教法创新、教材内容的征订和教学评价方式有效性等;同时还体现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但二级学院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现象,党组织对当前课程思政的系统性设计、针对性还不够。
课程思政,是将德育的元素融入到各类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关注课程中的价值引领,凸显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但是目前在教师队伍中,常常存在各种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部分教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这些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理解不透、不准;有的是生硬地将德育元素加入专业课程中,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思想政治工作浸润式融合不够。缺乏有效的方式方法。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但伴随着互联网出生的这些学生,正处于开放而多元的网络时代,部分学生自制力不够、价值观缺失、理想信念淡薄。经常沉迷于网络、打游戏等,时常听课昏昏沉沉。上课睡觉、自我主义、没有礼貌、无所畏惧、好吃懒做现象在高校有所抬头。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对自身定位不准;没有更好地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高校领导要加强顶层设计,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任务,着力形成上层领导重顶层设计、二级学院作统筹推进、各党支部以供强力支撑、思政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与专业课教师抓具体落实“四位一体”的立体联动协调机制,对全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统筹推进。按照全国教育大会部署,结合《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和“三教改革”重点要求,积极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把思政教育贯穿所有的课程教育中,融入到教学和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制度育人、“三会一课”、社会实践等载体实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积极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的大思政大格局,为“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建设提供动力和保障。
教师是关键。习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的育人认知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成效。高职院校要建立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师培训体系,为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提供必要条件,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无缝对接;“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1.提高教师充分挖掘专业课“德育”元素意识
课程思政很好地弥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要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中。打造“精课”,通过理论学习、座谈研讨、党性教育、参观游览、实习实训、社会调研等多形式的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能力水平。
2.提升教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德育”素养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不断提升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和育人水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紧跟时代步伐,立足学校特色,通过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挖掘专业课思政资源,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如学校结合实际,立足铜仁,面向贵州,辐射武陵,扎实开展了“5 种文化润心育人工程”建设,以大美中华传统文化滋养人、以壮丽黔东红色文化鼓舞人、以多彩贵州民族文化熏陶人、以梵天净土生态文化陶冶人、以清风校园廉政文化塑造人,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校园。
推进“课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不断提升育人质量水平,而“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课程建设的突破。各个课程组要积极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调整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和案例,加强集体备课,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精品课程,通过“涟漪式”主题关联、内容关联、对象关联、形式关联构建立体课程体系,并逐步以课程建设带动教师专业发展,逐步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对证对岗修订专业教材,总结提炼建设过程中的产生的金点子、好经验,提高课程育人价值温度。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教师是教育的最大变量”,一堂课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法改变。要结合岗位需求,培养具有专注力、内驱力、专业力、实践力的“四力”学生。如打造“精课”,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活动体验等学生喜闻乐见方法挖掘专业课中的“德育”元素,充分发挥专业课本身的特色,提炼出爱国情怀、社会责任等人文精神素养,以一种浸润式地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持把学校“献身教育,回报山乡”的精神融入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学中,积极引导师范生扎根山乡教育,真正把爱传递到武陵山区的每一个家庭。
在互联网、信息化、智能化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要充分运用线上线下“双向”互选课堂,为培育更多优秀专业人才创造有利条件和平台。线下可以通过“三个课堂”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第一课堂学生可以利用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加强学习;第二课堂可以通过社团交流活动、红色教育基地参观、三下乡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第三课堂课是采用以赛“促教、促学、促建”的师生竞赛活动,如以庆典日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师生竞技比赛活动,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等节点开展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学生“4321”专业技能比赛、学生上思政课比赛等各种以赛促学活动。线上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云课堂”,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如QQ 群课堂、学习通、职教云课堂、易班、QQ、微信、抖音等平台精准推送信息引领学生,充分发挥“多元”课堂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教师是学校教学与管理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和成长激励机制,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成长实施动态监测,为“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合理规划业务评价与思想政治评价的权重,将以往过于偏重业务评价变为同思想政治评价并驾齐驱,明确将“育人”要求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学校要从教师培养规划、过关考核标准要、奖励办法等方面加强政策和制度建设有意向思政教育工作一线教师倾斜,努力实现“思政课程”显性教育与“课程思政”隐性教育工作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