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霄 王明清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0000)
摄影与绘画相较而言是较为年轻的艺术媒介,它仅诞生一百余年,与绘画数千年在人类文明中的历史,在时间跨度上不具可比性。但它在当下,无论是日常生活、艺术创作、档案资料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想要梳理清楚相关问题就让我们先来探究一下它们各自的特点。
从达盖尔的金属板摄影开始,摄影作品的创作与展示载体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呈现出平面特点。也正是如此摄影天然的具有和绘画相似的形态。但在当代艺术作品中也出现艺术家通过UV 打印等技术将照片转印到非平面载体上的情况。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摄影的平面性被突破,而也要看到它其实是跨媒介的,因为最终的作品已经具备了装置艺术的物性特征。
边界性在摄影作品的呈现上是显而易见的,画面输出尺寸再大也有相应的范围限制,而且往往摄影师还会用边框、卡纸、留白等方式强化边界,从而突出作品。边界的范围也会与摄影师的诉求相互关联。比如,一副数码照片被输出为五寸大小或1 米以上边长的大小,将具有截然不同的视觉体验。而这种体验不只是一种冲击力,而会影响到照片的含义,观者对于照片的解读,照片的市场价值等问题。但不论怎样,照片的边界性问题在创作中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考量维度。
大多数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依赖工具的使用,但摄影对工具的依赖程度远远超过了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门类。摄影的发明本身也是技术的发明,而这项技术是摄影器材与化学反应结合的产物。我们是无法摆脱相机、镜头、胶片、相纸等工具来创作一幅照片的。
也正是因为摄影的技术特点和对于工具的高度依赖。在很长时间以来,理论界和艺术界不愿意接受摄影,认为它缺少灵魂,只是器材与技术的使用。但当时的人们也忽略了一点,在现代性的社会中,理性与技术以及成为了人类生活中所无法摆脱的存在。摄影术正是带着这样的现代性特征满足了我们对现代社会生活的观看需要。
时间对摄影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无论是感光材料的曝光,还是对胶片冲洗,或扩印都离不开时间作为控制要素。摄影在千分之一秒内的影像捕捉能力更是为其增加了魅力,也提升了人类对世界的观看能力。即使现在来到了数码摄影的时代,我们也不会忽略时间对于摄影作品创作的影响。虽然像大卫·霍克尼这样的艺术家也认为绘画与时间紧密相关。比如,印象派会把不同时间的同一物体进行描绘。但究其根本,时间给予绘画的是不同光线和色彩的可能,但摄影是依赖于时间本身的属性。
罗兰·巴特在《明室:摄影札记》中提出了著名的“此曾在”。这三个字的含义是:摄影的创作有赖于现实世界中被摄物体在镜头前的出现。因此可以说摄影创作和现实世界有着比绘画更为紧密的关联。也正是这点,摄影的诞生给绘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威胁。在现代主义艺术之前,画家创作的逼真程度是非常重要的考量绘画品质的标准。但摄影术可以直接将客观事物影像记录的特征打破了绘画逼真的有用性。人们无论是在视觉还是在心理上都会认为摄影的“此曾在”特征使得它相比绘画更加接近于现实。
说道摄影人们总说它是“光影”艺术。这样的评价虽然有很强的片面性,但也可以看出光线对于摄影创作是及其重要的。我们无法在一个绝对黑暗的空间内完成对感光材料的曝光。而光线的合理使用也会在提升一张照片的质量。
还以印象派绘画为例,有些理论家认为绘画对光线也有着依赖性。但我不得不说,绘画对光线的依赖在于光线给予的形式,而摄影依赖于光线本身的性质与形式。举例来说,在一个光源固定且没有很好光影效果的场景中创作。绘画可以通过画家的想象力添加光影形式,而摄影就无法做到了。
从卡罗式摄影法开始,摄影就具备了可复制性。对于艺术市场来说,这个属性会削弱摄影作为商品的价值。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可复制性提升了摄影作品的传播,也打开了大众影像消费和媒体应用的大门。同时,如果回到19 世纪初期,在那个现代化工业生产不断发展的时期,可复制性不也是很好的契合了工业文明特征,体现了现代性吗?
平面性是绘画最重要的特征,尤其到洛可可时期,绘画基本成为架上艺术,画布成为作品最具代表性的载体。而美国著名艺术批判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现代主义绘画》中提出的“因为只有平面性是绘画艺术独一无二的和专属的特征”①,更是将这一概念推向高峰。
许多艺术媒介都有边界性特点,最典型的就是戏剧。舞台边界规范了戏剧表演的空间。而雕塑的底座也是边界实体化代表。绘画也具有这一特点,无论是壁画还是架上绘画,画面总是有边界范围的。对画作的画框装裱方式更刻意强化了边界的存在。
绘画创作通过透视法的应用,让其可在二维平面内模拟出人眼的三维视觉效果,从而达到逼真的视觉体验。虽然这一技法在现代主义时期遭到了摒弃,但我们仍要认识到这种可能性的存在。
荷兰著名画家埃舍尔擅长在二维空间中呈现复杂的视错觉效果,有些甚至是表现了在现实世界中不能达到的三维空间结构。这样的视觉奇观具有虚拟性质,也是摄影无法达到的。
1.需要画家掌握绘画技法。相较于摄影,绘画要求画家掌握更复杂的技法。即使是画面中的一个点也都是画家技法应用的结果。虽然,摄影也牵扯到相机的使用,传统底片冲洗和扩印或者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等技法。但是,这和绘画的技法相比前者更加依赖于技术与工具,后者更加依赖于画家本身。
2.需要画家具有造型能力。与摄影相比,绘画要求画家具备更为优秀的造型能力,而这种造型的控制也是要绝对依赖于画家本人。摄影创作中,一副好的照片可能是碰巧得到的,而绘画不会有这种情况。
绘画创作依靠画家通过笔触,一笔一笔从局部到整体完成。这与摄影对画面整体一次性曝光截然不同。这样的创作方式也体现出了绘画更依赖于人工,更接近于传统。
在上文中,摄影与绘画各自特点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但为了更加清晰的梳理两者的关系,下面总结一下它们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1.同为平面造型艺术;2.同样具有边界性。
1.绘画更依赖手工,摄影更依赖工具;2.绘画更为传统,摄影更为现代;3.绘画作品是独一的,摄影作品是可复制的;4.绘画更依赖画家的构思,摄影更依赖现实的存在;5.绘画是局部到整体的创作,摄影是画面整体曝光的结果;6.绘画依赖不同时间所带来的光线和色彩,摄影依赖时间本身的属性。
虽然在摄影与绘画的探讨中经常将这两种艺术媒介对比或作为艺术评论的参考对象。但是通过梳理,我们清晰地看到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是远多于相似之处。因此,单就媒介本身来说,将它们相提并论的意义并不大。无论是创作还是理论分析,最好还是能够认识到媒介本身的特征。
在当下,当代艺术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主流,无论是题材还是媒材,更加多元化的艺术作品受到青睐。固然,绘画与摄影有各自的特点,但媒介的壁垒早已打破,有许多的艺术家早已尝试两者的融合。对媒介的独特性的认知固然主要,但固守媒介特点的创作已经被广为批判。如今,媒介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表达成为艺术家需要考虑的重要创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