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泽华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尾 516600)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表达的思想情感,陶冶人们的心灵,使人们能充分的能得到艺术享受。即要加强技术性训练和学习,还要力图引导表现能力方面的艺术思维即训练描绘能力,又培养艺术语言的表达能力,注意诱发艺术灵感,引导审美情趣的提高。
人在欣赏绘画,听音乐看舞蹈时,往往会很快进入艺术作品再现的客观内容,如画上有几个人正在做什么事情,种的是什么品种的花,还有桌子的样式,挂的是什么窗帘,人物穿什么衣服等。通过线条,色彩,形状的组织,经艺术的变化,节奏、重复、平衡,对比等特殊语言,将人类情感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它所表现的情感进入了更深的层次。伟大的作品,在欣赏时它们好像与活生生的人一样,有着它本身独特的法则和神奇的境界。
无论是中西方,美术创作都是艺术大家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成功的美术创作,艺术思维的培养有着极为关键的因素。我们在欣赏一件美术作品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了对美术作品的印象,能为自己以后的创造积累大量的精神素材,这种引导式想象与发散式的培养模式相结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美术艺术,尤其是艺术观的树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我国古时候的贤人中已经有此意识,一个人在初期其实几乎一样的,性格品质都大致相同,不一样的是我们的后天教育,教育的不同导致我们的结果是各色的人。人在成长阶段对于事物的认识是有规律的,通常我们都是以先入为主,所以艺术的启蒙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总结得来的。审美活动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特殊领域,同其他意识活动相互影响。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生对美的追求和结晶”。人类的物质文明的建设程度就是我们人类审美教育的具体反映。
艺术教育培养了学生有正确的审美观,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无限的创造力。艺术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需要创造性的活动来推动。一幅好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智慧的结晶,技术的展现和心灵世界的袒露,是对现实美的创造,对理想美的追求,它不但需要技术,还要艺术思维,感情和艺术灵感。
诗人席慕蓉在一篇文章中说:“其实美并不是一副单纯的画儿,上美术课也不是只是画画儿这么一种单调的方法,美术教育的真正目标是让孩子拥有一颗柔软而敏感的心……”通过创作或欣赏的过程在内心产生欢愉和自由的感受,无论画画或是做手工,美术只是一种载体,一种表达情意的方式。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为画画而画画那一定是枯燥无味的。综合艺术素养得到提升后,学生对生活会更具有敏锐的感受力。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使艺术成为学生表达情感,丰富心灵的一种方式,这样艺术也能以独特的方式渗透他们的生活,使他们永远保持一种艺术的气息。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来”美术教育要培养艺术素养,重视细节表现不仅丰富绘画的内容和形式,而且培养耐心细致的性格,同时还可以避免空洞和概念化,使作品更具有原创性,对培养多方面的艺术素养起到积极作用。
任何艺术作品的成功,都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的,实际的生活经历与感悟才是培养与巩固艺术思维的基础。艺术来源于生活,受生活的启发而展现生活,任何脱离了生活的作品都不是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在进行艺术创作活动中,用现实的火花来点燃艺术的细胞,成为了发展其艺术思维空间的有效途径。我们平时的创作,应当是取之于生活的,我们生活的在大自然都是无穷无尽的资源。我们要学会如何细心的观察周围的事物,留意身边的事件。
培养这些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参与性,培养积极的动手能力,在亲身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本身实践中得到提高。如平面类设计、服装设计,立体类的有泥塑、纸雕塑、废旧材料制作等,在实践活动中独具慧眼,要善于发现作品中的独创性和闪亮点。因此具有独特的艺术创造能力也是体现其艺术素养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