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华
(平煤股份一矿残疾人基金会,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近年来,受国内外市场需求下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和外部煤炭冲击等因素影响,煤炭行业,特别是部分骨干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效益大幅下滑,发展举步维艰。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就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实现煤炭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通过转型发展,化解和防控风险,实现扭亏解困。
缺乏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表现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不足,国内煤炭需求增速放缓,煤炭市场供大于求,库存居高不下。长期以来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企业在面对煤炭供需失衡的情况下,需克服相关行业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不足、缺乏对稀缺煤种的保护性开采措施等因素,也给企业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困难。
产业链结构单一。煤炭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产业关联项目少,导致抗风险能力低,对市场经济冲击缺少免疫力。虽然有的煤炭企业在很多年前也发展了一些非煤产业,但是非煤产业链管理不善,过多地依靠煤炭企业本部,并且经营规模也是比较小,当然也就会缺乏市场竞争力,没有实现预期效益,有的甚至变成了煤炭企业新的包袱。
资金和人才不具体市场竞争优势。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其中包括了技术上的革新,机器上的改进,人才的引进,产业经营模式的改善等等方面,这些无疑不都是需要大量资金的。而对于21 世纪最重要的人才来讲,它就好比企业里的血液一样,一个企业要想运行得飞快,就必须要高技术的人才。但是在众多的煤炭企业里,资金大量缺少,煤炭职工的文化素质不高,高技术人才更是稀少,这对于想转型的煤炭企业来讲是一个很严重的制约因素。
历史积累问题多,包袱重,转型困难。国有煤炭企业,大都规模大、人员多,包袱重,甚至很多职工家庭几代人同在一个矿,人际关系复杂,观念落后,同时,企业离退休人员较多,还存在一大批工伤、工残、职业病患者及因工死亡职工家属等抚恤人员,无形中增加了企业安置成本;另外,由于煤炭企业劳动力更新速度慢,相当多的职工年龄偏高,长期在矿井下超强度作业,身体素质也较差,分流安置难度大。
转型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型后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就目前国内技术来讲,很难做到在高质量开采资源而不破坏生态环境,如何更好地协调开发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既要保证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又要同步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一个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盲目转型造成企业新的负担。有些煤炭企业转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在负债很大、主产业实力不减弱、资金困难的时候,就盲目地增添很多附带产业,导致主产业跟不上辅助产业,同时让企业在资金上陷入被动状态,反而拖住了企业转型的脚步。有的子公司非煤产业相关项目和资金审批方面程序复杂,不能自主经营和自主发展,职权范围十分有限,这大大制约了下属企业发展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缺乏配套管理制度、合理的经营模式。
结构转型,引领产业整合升级。结构转型,就要从一元发展向以多元协同发展转变。传统煤炭企业大都以直接销售原煤来获取利润,而更多的效益和利润都集中体现在煤炭的下游产品中,而实现下游产品的利润,全方位地提升煤炭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就要大力推进煤炭新产品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通过纵向延伸式和横向衍生式,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从以煤为主的一元发展战略向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多元发展战略转变。
管理转型,向管理要效益。在管理转型中,最为关键的是人力资源转型。要坚持“以人为本”,形成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长效激励机制、分配机制、绩效考核办法和薪酬福利制度,切实提高企业人员的福利待遇;妥善安置处理转产后的职工安置问题,对待下岗、伤残职工给予合理的抚恤与补偿。管理转型中,资产管理转型也很重要,通过资产重组、优化管理实现内部挖潜,同时还要引进外部资金,通过靠大联强、技术合作,甚至大胆引进民间资本和民营机制等运作方式,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全面转换经营机制。
提升科技含量,从粗放发展型向集约提升型转变。实现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安全效果好、经济效益佳、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速度、质量、效益、安全、环保相统一,实现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坚持以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为主体,通过改组、联合、兼并、参控股等多种途径,大力推进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实现分散型管理向高效集约化转变。
从环境污染型向生态保护型转变,实现绿色持续发展。推广洁净煤技术,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煤电转化、煤炭洗选加工、煤炭液化等洁净煤技术,可以有效控制煤炭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要积极推动价值链管理、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废弃物综合利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总之,针对煤炭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国有煤炭企业要认清发展现状,明确煤炭经济的发展方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和多元化发展思路,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及时转变企业管理方式和营销理念,主动拓宽市场渠道,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内部挖潜,降本提效,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煤炭经济的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