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
(山东省青州第三中学,山东 青州 262500)
引言:钢琴作为一种独特的西方乐器一直备受瞩目,它独特的音色和表现方式令无数人向往,随着它逐渐在中国打开市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这一门乐器,从而提升自己的情趣。在音乐课上,用钢琴演奏的方式也成为了广大教师率先考虑的授课模式。但是,由于教师和同学们在配合中经常出现问题,教师们对此也有了新的思考,如何将乐器与音乐课进行结合从而提高课堂的授课质量成为了老师们研究的重点,为此,教师们提出通过演奏方式和加强同学们对曲目的感情提高教学质量。
在演奏的过程中往往是以整首曲子作为弹奏的基础,通过完整的曲子了解作曲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将完整的曲子弹奏下来,学生常常不能理解在哪个时间点该与琴声结合,经常出现抢拍或者漏拍的情况。而且,一首曲子的表达不是仅靠弹奏者对曲目感情的深刻理解,还考察了弹奏者的技巧能否将曲子中的细节完整展现。所以在课堂上,由于以上两点不匹配的原因导致同学们对音乐课的兴趣不高,师生间的配合也不够默契。而且,在最开始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首先学习的是钢琴独奏,忽略了其他表现形式,以至于在养成了独奏的习惯后不知道如何用手中的乐器弹奏伴奏的曲子,忽视了合唱同伴的感受,不仅没有展现出原有曲子的特点,还因为忽略了配合而失去伴奏的意义。根据以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应首先尝试不同的风格,从而找到最合适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双方共同获得进步[1]。
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是当时对珠宝中不规则形状的使用名称,在音乐上体现为不停的节奏运动和复调织体中各个声部的间歇不一致,连绵不绝,通过低声部深沉雄厚的长音与高音流动的旋律构成强烈的空间感。在这种风格中,巴赫的演奏方式充分体现了巴洛克风格,他的音乐主要以复调音乐为主,会同时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律,所以在弹奏过程中要注意旋律的强音和分句之间的停顿,在节拍中要突出两者的区别,展现出错落有致的感觉,在合唱中教师可以通过分声部教学的方式将钢琴曲与同学们的表演相结合,从而增强曲子的表现效果。弹奏时的高声部若与其他声部间有较长的时间间隔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柔声来表达高声部的特点,此时的手指应该是轻柔地搭在琴键上,用适中的力量将琴键按下,在这过程中要保持动作的连贯,此时双臂应略微放松,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突出高声部的特点。在弹奏这一风格的音乐时,手指触摸琴键的时间不宜过长,根据不同曲目情感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出不同的反应,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与巴洛克风格不同的是,在古典主义时期,这一阶段的风格以明快自然的主调音乐取代了复杂繁冗的复调音乐。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曲子的表现更加注重与人类情感产生共鸣,贝多芬和莫扎特的钢琴曲正是这一时期最好的体现。教师在重点关注这方面的授课时,首先要先对这一时期进行简单的背景说明,更能让学生理解在这一时期不同曲目的产生背景,在演奏过程中将自己的情绪带入到曲谱中,从而达到二者的结合[2]。在演奏过程中,教师要先对这一时期的曲子进行示范,同学们应重点关注老师在弹奏过程中手指与琴键接触的力度与节奏,观察老师的面部表情,在这些基础上体会表达效果。在演奏中教师的手指应主动抬起,然后轻松自如的落下,在这期间不需要借助身体和大臂发力,只需通过手腕的力量对琴键进行触碰。学习这一阶段的弹奏更多的是要学会通过指尖和手部的力量完成训练,达到曲子和感情完美结合的境界。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更多的是注重对情感的宣泄,这一时期的重点是颤音、八度、联奏和刮奏,其中八度的用法最为广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带领同学们重点感悟这一时期的作品风格,从而在专业技能的结合下将曲目完整的演绎。这一阶段的曲子个性十分鲜明,旋律较为轻快,所以,在课上,教师应先对这一时期的代表曲子进行演绎,引领着同学们感受这一时期的特点,从而结合指尖、手腕、手臂力量完成教学任务[3]。
结束语:不同风格的曲谱在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教师可根据这三个时期的风格特点对学生采用系统的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感情与钢琴曲进行结合,最终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