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
(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江苏 泰州 225300 )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尊重学生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共生式课堂的构建则将学生们作为主体,既对其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又对其知识技能、情感表达进行培养,以满足其心理发展的需求。对此,教师可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有目的性地对学生们进行精神和语言、思想与内容、学习与教学之间的共生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这也是笔者将要同大家分享的核心内容。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共生课堂,主要是指树式共生结构,即在语文课堂中以一个共生原点,一线教学主线,分层次的逐渐推进,从而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多点共生。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以线式结构、版块结构、点式结构为主,共生课堂结构的应用优势在于教学内容和活动之间存在内在逻辑性,因此更有利于加强高中阶段学生们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和认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引导学生们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内涵和意蕴的挖掘有利于帮助学生们通过语言文字与作业的精神产生共鸣。例如,教师在讲解《雨霖铃》这一诗词内容时,便可以侧重于引导学生们深入到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中去对其精神和语言进行切身体会。首先,教师需组织学生们对《雨霖铃》进行语言层面上的阅读,纠正其发音,如“凄切”中的“切”应为去声,“催发”中的“发”应为阴平等等。在保障读音正确的前提下,教师可引导学生们注重诗词中的停顿和重音,为学生们对诗词内容的精神情感的共生奠定基础。然后,教师应在讲解诗词的过程中强调“情”字,将学生们体会诗词中诗人复杂情感与共生课堂的教育形式进行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对学生语言感知、深度理解等综合能力的提升[1]。例如《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句诗词,教师应引导学生们在诵读该句时应从凄清的景色中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感受到离别与不舍之情,这是精神语言共生的核心点。最终,教师可带领学生们以美读的方式来升华《雨霖铃》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们以小组的方式对诗词中的意象进行深度解读,包括杨柳、风、月等,让学生们由境悟意,由意悟情,从而实现对诗词内容精神和语言的情感共生。
注重对语文课程中思想与内容的共生也是构建共生式课堂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内容。处于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们对于语言文字已然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高中阶段对教学方式进行适当的创新,让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内实现与教材内容思想与内容上的共生。例如,教师在讲解《陈情表》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针对教材内容组织学生们进对文本进行适当地改编,引导学生们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篇文章。如以“历史悲歌”为主要视角,则可以注重《陈情表》的历史背景,或者以“祖孙情深”为主要视角,则可以注重对李密与祖母之间深厚的祖孙情谊进行阐述,还可以以“破国之悲”为主要视角,需注重蜀亡晋兴历史背景下李密行事的无奈。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质优想象的空间,使其能够从多个角度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化,既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中深层内涵,同时也可以激发对文章思想观念的共鸣。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之间也是相辅相成、互为共生的一体。落实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多元共生,不仅可以增减师生之间的感情,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同时也能为学生们创造可充分表达自身观点和看法的舞台,有利于促进学生们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效率[2]。例如,教师在讲解《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探讨,探讨的主题为“若自己只有三天光明会做些什么”,然后小组可派代表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尊重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可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的欲望,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围绕特定主题,发表自己观点,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可针对学生们的讨论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从而更加直观地感受语文课堂上学习与教学之间的共生之感。
就目前来看,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已然无法满足当前时代背景下学生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需求,因此教师们应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力求在完成基础教学的同时还培养学生们的情感价值和综合素养,而共生式课堂则可以满足这一迫切教育需求,教师可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在语文课堂中引入共生课堂的概念,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