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荣
(江西省上饶市上饶中学,江西 上饶 334000)
对话教学指的是师生之间以对话为主的教学方式,但是并不是简单的师生一问一答,也不是与教学脱离的无任何意义的对话。在对话中,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在探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但对话教学属于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很多教师在运用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平等交流,这样学生才能在对话式教学中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若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内容相脱离,就无法深入品味文本原文;若教师给学生补充的信息过多,会使得教学目标发生偏离,也就很难凸显文本固有的价值取向,偏离了阅读的本质。教师在运用对话教学开展阅读时应把握好对话模式,明确教学方向以及目标,提高对话的效果[1]。语文阅读课堂的对话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与文章之间的对话,另一方面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有时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忽视了第一个对话的重要性,在学生还没有深入解读和领悟时,就急于让学生总结交流,这就造成没有人能回答出文章的真正内涵;或者学生只能“走捷径”,参考课外辅导书上的答案,导致对话活动失去价值。
教师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会使学生的思维深度无法被挖掘,而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不注重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思考,会影响对话效果[2]。在“应试教育”的余热尚未散去的大环境下,教学仍然强调快速高效,一切以让学生最快掌握技能为主要目的,仍是传统“填鸭式”教育,导致很多对话流于形式。
语文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身的错误,但是在沟通过程中应注意以诚恳以及和蔼可亲的态度,缓解学生紧张的心理,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进行对话。例如,在教学“短新闻两篇”这节课时,整体阅读需要尽可能的还原新闻播报的语声语调,为学生的阅读提升了难度。但从实际的阅读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在阅读一些长且复杂的句子时或者是在长时间的紧张阅读下也会出现断断续续对话的情况,教师不可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应耐心指导学生,让学生能以平缓的心情进行对话。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给学生播放新闻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对话中上述内容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开展对话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3]。
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讲解文本创作的背景,而且要以作者的生活背景以及文本的时代背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也是有效缩小对话代沟的关键。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更容易产生对话愿望。提高师生对话的学习理念教师首先要明确“对话式”教学的目标和核心思想,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增强自身素养与教育工作能力,对“对话式”教学有较好的理解。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对话式”学习的重视,知道怎样去深入对话,深入学习。
例如,在《合欢树》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以文中重点内容为入手点,突出母爱的伟大。为了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考虑作者的语言风格以及时代背景与现代学生的时代差距,消除学生与文本的隔阂,促进学生深入文本。又如,在教学《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时,教师并不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而是让学生了解文后的注释并查阅相关的资料,使学生能与文本进行对话,深入体会文本内涵。
教师要想落实对话教学,就应开放对话教学的过程。传统的对话教学更看中的是教学结果,而对话教学在重视教学结果的同时也重视对话过程。在对话教学模式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引导者,引领学生学习,并达到相应的发展高度,探索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有效拓展并延伸思维能力以及感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能逐渐完善自身的思维,让学生的思想与认知更加丰富。
以教学《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为例,很多学生并不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且也很难体会文章中一些语句蕴含的情感,如“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拓宽了对话渠道,给学生分析了史铁生在园中十五年的思想主线,并提出问题:“他的身体残疾了是不是人生从此没有希望?我为什么要出生?我应该怎么活?”教师结合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并产生个性化的见解。
阅读课堂的“对话式”教学的展开,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真正读懂文章,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甚至对某一处情节设置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去理解文章,怎样将文章分成不同的段落,从哪些词语中去捕捉文章主题。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语文思维,努力记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并在阅读过程中联系实际。教师在对话过程中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同龄人与朋友,与学生平等交流讨论。同时由于学生的能力水平各有不同,为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对话活动中,能在对话活动中有收获,所以教师应分阶段设置对话话题,让学生通过多层思考才能有所发现。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新审视“对话”,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文本以及自身三者的平等地位,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促进学生灵魂交融以及学生心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