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丽萍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石马小学,江西 吉安 331500)
创新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之魂,是促进人类社会与时代不断进步的原动力。因而,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的教学中,我们就应该重视起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对学生机会的提供、思维的激发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识记知识,在知识识记中得到成长。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如果我们将“教”视为学生学习的外因的话,那么“学”就是学生学习的内因,也就是说,要想发挥出“教”的作用,我们就必须培养学生“学”的能力。基于此,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的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1】,我们就可以通过创造性学习的方法,在这一方面,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我认为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我们就必须先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机会,以此让学生在自主、自愿、自觉的前提下学习数学、思考数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其在学习中也更易被新鲜、动态事物所吸引,基于此,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利用学生的动态体验与动脑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如在“圆柱体的侧面积”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教材中提到的方法(即先将圆柱体沿一条直线展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思考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方法进行动手操作,通过实践,就会有学生发现“有的圆柱体展开以后得到的是一个正方形”,这时,为了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我们就应该适时表扬学生的发现意识;随后,我们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方法寻找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以此利用学生的讨论与参与将学习活动推向高潮,讨论以后,学生就会明白圆柱体侧面积公式“S =底面周长×高”的由来。此举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思维,而且能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的机会与学习展示的平台,继而为学生以后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心理及学习特点,在小学数学课的教学中,我们需要主动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在拓展中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2】。因而,当学生有了创造性学习的机会与兴趣之后,我们就应该将教学着眼点放到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之上,在这一方面,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问题的方法,根据学生“好问”的天性唤起学生的提问与发现意识。
如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例题“32-17 =?”,然后为学生展示此题目的退位计算方法,并要求学生在教师展示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就会质疑道“为什么要从个位开始减?我们能不能从十位开始减呢?”等,此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思考与演算中感悟知识,在知识感悟中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我们借助问题引出了问题,其不仅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质疑精神,而且能够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继而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而让学生在创造性学习思维的引领下得到更好的数学未来发展。
当学生既具备了一定的创造性学习兴趣,又有了基本的创造性学习思维以后,我们就应该通过实践的方法,利用数学题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此让学生能够切实在题目解答与思考中收获数学的更好成长。
如在分数应用题中乘除法意义的理解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题目“假如弟弟的身高恰好比姐姐的少1/6,那么弟弟的身高应该是姐姐身高的几分之几呢?”,此题单靠读题很难快速做出来,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这类题目我们采用的多是教师讲解的方法,而在创造性学习理念之下,我们就可以采用放手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依据自己的思维通过线段图等方法进行题目解答。在这样的训练中,我们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分数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继而为学生的灵活解题打下基础,而且能切实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运用,理解运用数学知识的方法。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在兴趣与思维的双重作用下,得到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
总之,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的教学中,各数学教师应该戒骄戒躁,以静态花开的态度,通过循序渐进的指导与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的数学成长,以此为学生的数学未来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