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羽
(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校,重庆 402260)
高中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建设者,他们的道德水平和知识技能影响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步伐,因此加强对学生文化修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时代性的技术和知识成为了当下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而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学科,通过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教师需要根据高中学生成长的需求挖掘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引入更多的传统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当下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将传统优秀的文化渗透到学生的课堂教学中是我国文化发展和传承工作的需求,也是我国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而互联网上不同的生活观、文化观以及价值观等都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国外文化的冲击之下,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而高中学生是使用互联网的重要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观都还处于发展和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互联网对他们的影响也比较深刻。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信息技术学习中,学生与互联网的接触也更加紧密,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条件。另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也丰富了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和理论理解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通过引入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内容来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课本教材,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改变传统的说教课堂模式,丰富教学的手段,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构建创新主题课堂,引导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内容进行不断创造和实践,挖掘信息技术中隐藏的知识,掌握更多的实用技巧。比如在学习《搜集与处理文字》这个章节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比如戏剧、陶瓷、文学、刺绣等,让学生确定一个主题后,选择一个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或者内容来进行实际操作,比如对戏剧分类、发源地、代表作品、风格等文字内容进行编排,将相关的戏剧作品资料收集起来,整理成一个完善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1]。
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分析,挖掘其中的资源和素材,为课堂增加多元化的素材,根据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心理发展,引导其在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时,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师还可以以传统文化为任务驱动来安排教学方案,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中的资源,布置更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学习有关多媒体素材加工的课程时,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让学生搜集相关的音频和图像,并对其进行处理,自己选择一个传统节日,例如清明节、端午节或者中秋节等,让学生选择一些表达这些节日的图片,并且添加一些节日来历和介绍的文字,根据节日所表达的感情和意义选择合适的背景,完善作品的内容,以此来表达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看法。然后在班级中进行集体放映,学生可以互相欣赏和交流,而且参与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在素材的搜集和处理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从多方面来认识传统文化,更需要通过思考和制作,加强自己的理解,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也能帮助其树立积极的价值观[2]。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也要利用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结合传统文化的内容来丰富课堂形式。而且信息技术的学习需要学生在不断实践和操作中才能够掌握相关的技能,提升信息素养。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材课本的内容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构建小组合作活动、竞赛活动、游戏活动等方式,将信息技术的内容与传统文化联合起来,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能够提升信息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来构建合作学习主题,创建团建活动,通过小组竞争、协作操作等,促进学生互相交流、共同探索,通过相互的促进和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比如在学习了PPT 的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个小小的比赛,让学生以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主体制作宣传板报,用PPT 的形式展示出来。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灵活应用信息技术知识,还要通过搜集整理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自主探索、研究和构思的情况下对内容进行编排。不仅可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长远的意义,高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帮助其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创建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和内容,从各方面提升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才能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