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策略

2020-12-07 13:22:30林茂玲
魅力中国 2020年38期

林茂玲

(陆川县马坡镇初级中学,广西 玉林 537712)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初中数学的课堂导入设计充分考验老师的个人能力,在进行学习引导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感受数学所带来的无穷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应该更加注重于多样的设计方向综合运用,寓教于乐。

一、取材生活,实际出发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所接受的知识大多是系统化的知识,对于部分学生而言理解书本上的枯燥的文字叙述与表达,可能会出现理解困难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无疑会增加学生学习数学阻碍。因此每次在数学的课堂导入设计过程当中,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进行练习设计,在实践当中使学生感觉数学的魅力,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涉及如下问题:“一张普通的纸张厚度仅是0.1mm,对折一次为0.2mm,再对折一次为0.4mm。如此下去,对折27 次之后它的厚度是多少呢?有一个人高吗?还是有房子那么高?”学生在动手实践之后进行各自的估计,教师在听取学生答案之后,再慎重地告诉他们问题的答案:经过多次对折,纸的厚度将会比一座珠穆朗玛峰还要高13000 多米,在学生震惊之余,教师便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引导,请列出算式寄0.1×227mm 即0.1×227÷100 等于27 除104(米),但要计算227 谈何容易?引出如何计算幂的大小,进行更加简单的计算。便是本节课所研究的内容。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一个良好的开端,对课程有着莫大的影响课堂,不一定能获得好的效率。但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悬念设置,凸显矛盾

悬念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借用悬念来设置课堂知识,使学生在悬念当中激发解决问题的强烈求知欲愿望,使学生主动开始研究问题,进行思考。

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相似”概念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如:“在一块长方形木板的四周,钉上等宽的木条得到新的长方形,那么内外两个长方形相似吗?”学生会根据日常的生活而给出“相似”这样的答案。而实际上答案却并非如此,这种错误的根源来自于生活中的“负迁移”。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相像”认成了数学生活中的“相似”。当老师进行否定时,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激活,产生思考,引起注意力的十分集中,教师由此带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景。导入新的认识方法深刻学习的内容,在头脑中打上烙印,使学生明白科学是没有马虎的,生活中的“眼见为实”也未必就是科学上的严谨真实。打破学生对于知识原有的误解,使新知识的引入更加深刻。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严谨性不仅对于数学学习会产生帮助,而且也会在日后学生做人做事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以悬念来引发好奇,以好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可使课堂导入的悬念性发挥到极致。

三、温故知新、导入学习

温故知新复习导入不仅能够引出新的知识,还能起到一个衔接的作用,帮助学生将前后的知识进行系统的了解来完善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而且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更加具有灵活性。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灵活的运用导入方法,将导入进行合理的创新,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展示数学魅力。

比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之前所学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的导入。先让学习学生思考三角形全等的公式并提问:AAA 能判定三角形是全等吗?当学生给出否定答案时,引入新的知识:AAA虽然不能判定全等三角形全等,但是却可以判定三角形相似。进而引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补充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其他公式和概念,并以此区别于全等三角形相似的概念。这样既可以联系到之前所学的知识,又可以为今天所引入的知识做相应的铺垫,在复习当中进行记忆的强化,学习新的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个知识点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巩固学生基础,有利于日后的数学学习以及知识点记忆。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作为学生培养对与数学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的重要阶段,在数学课堂导入的设计实践中,不应该只是枯燥的文字,应该用多种多样的思考方向,将知识融入课堂,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妙趣横生的引入当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教师在具体的课程讲授过程之中也应该从实际出发,进行系统的、完整的教学计划。多方面的进行创新和研究加强课堂导入的生动性和易懂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产生对数学学科的好奇心。进而达到课堂导入的最终目的,发挥课堂导入的作用,提高整体的数学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