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伟
(云南保山技师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近几年,我国的高等学校纷纷开启扩招模式,社会上也形成了努力考上高中的热潮。这一现象的出现,对中职学校造成了一定的打击。学生的生源方面越来越狭窄,学生的素质与知识水平也相对较差,这些情况都是中职学校的“痛点”。而中职学校又是以实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可谓是“力不从心”。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面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过低的状况,中职学校必须将人文教育提上日程,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尤其是在学前专业,只有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让学生有资格教育下一代。所以,下文将会对中职学校中的学前专业人文教育进行阐述分析,旨在为我国中职学前教学提供新思路。
人文,顾名思义,就是人类在社会上的各种文化活动及现象。人文是人类文明的重心部分,包括先进的价值与思想观念。那么人文教育就是提升受教者的人格、提升其个人价值与思想观念的教育。人文教育在通俗意义上讲,就是塑造理想品德的教育。随着国家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领域也逐渐将人文教育融入课堂。但是中职学校却依旧将专业技能放在教学重心,忽略了人文教育。对中职学生来说,人文教育对其三观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树立学生的道德观念,教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人文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中职学前教学中,人文教学还可以起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效用,使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为国家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在中职学校的学前专业教学中,为了达到社会上对学前专业所提出的要求,学校只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技能的教育上,如板书能力、简笔画等。偏向于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完全忽略了人文教育的培育。中职学校只把学生的顺利毕业、就业放在第一位,对学生的个人素质教育有所缺少。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这个专业毕业后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培育国家的下一代。所以学生的自身素养的高低就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只会写板书、画简单的图画,更要做到以身作则,自身拥有正确的三观与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反之,如若幼儿教师自身的素养储备水平都不高,那么又如何能教育好下一代?如何给学生树立榜样?
开展人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必一股劲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灌输,面对已经形成一定观念的中职学生来说,其“老夫子”式的说教也未必能让学生接受。所以,教师应该将人文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思想形式进行对学生的影响。现代的教育中,大多将经济利益摆在最前,一味地教育学生如何挣钱,如何能获取利益,更有甚者教育学生如何一夜暴富等荒谬的想法。因此,学校不能采用强硬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逼迫式学习,而是应该在日积月累中进行渗透式教育,让学生明白树立正确思想观念,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道德素养讲座,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理解树立人文道德的意义,从而在实际生活中不自觉地提升自身素养,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自身。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引路人。作为中职学校任课的教师,不仅文化课水平要达标,在道德、人文素养方面也要及格。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要自然而然地起到一种“带头人”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言传身教,通过日常的点滴积累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帮助学生,用自身正能量的力量带动学生。并且,学校也要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及时对教师的思想品德进行检查、提升,通过定期培训以及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每位教师的人文素养层次。
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没有宽松舒适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各项能力自然无法提高。所以,学校应该注重环境的建造。例如,学校可以修建图书馆,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尤其是学前专业的学生,学校可以针对此专业进行阅读课程的开设。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实习,通过体验幼儿园的实习生活,来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实践能力。这样塑造出一个实践、人文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切身体会自己所学的专业,对未来的工作也打下基础。学校通过环境的建造,让学生拥有了积极的校园氛围,还在实践中增加工作经验,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人文教对于中职学前专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人文教育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乎未来下一代的核心素养高低。所以,中职学校必须将人文教育排在首位,先学德,再学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中职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学习能力也有待加强,所以在推进人文教育工作时,难免会出现不配合的状况,中职学校要改善教学手段,将教学方式多元化,将人文教育深入人心。只有重视人文教育,才能为学前专业的学生未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中职学生在实际工作时,才能将优秀的道德素养传教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