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文
(南昌市南钢学校,江西 南昌 330012)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以及促进高效学习,以完成一些共同的任务。我们认识到,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初中物理小组合作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需要我们去解决。而且,在物理教学中,除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1]。小组合作学习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学习模式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初中物理教学的效果。本文从小组合作学习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教学场景,当在课堂上,教师教学达到一定阶段(通常是教师的问题没有得到回答,教学无法继续)时,老师会要求学生“讨论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但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要求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往往都是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意见,互相无法达成一致,也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1]。
一些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就分配合作学习的任务。当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老师只是耐心等待,一些老师也只是在学习小组中四处走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老师开始轮流听每组的报告。报告完成了,课堂教学活动也就结束了。在这样的教室里,教师是任选的,而小组合作学习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处于放任状态。有些学生没有自我约束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取得的学习效果也不好。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善于学习的学生或性格外向的人会经常说话讨论,而其他人则成为多余的人,坐在那里只是听,也不发表看法,甚至不主动思考问题。当讨论结束,小组报告时,真正的回答的学生仍然是发表看法的那一两个人。如果长期在这样一个讨论氛围的班级里,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合作学习,而且大多数学生是自由学习的,学习效率不高[3]。
在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并不总是贯穿于整个过程。它往往与教师示范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要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要盲目开展合作学习,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学才能效率更高。
要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不仅要抓住分组的机会,而且要合理分组。1.分组时,要考虑小组成员问题的差异化,做到“组内异质”。这种差异应包括学生的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比如在安排学生多方收集信息之前,要考虑到学生家庭的差异。否则,同一组的学生可能会重复收集信息,无法在小组内进行良好的沟通。2.分组还应做到“组组同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竞争力,如果群体间存在较大差异,综合能力较弱的群体会失去兴趣,那么这种竞争就没有意义。只有让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才能增强他们的信心,一次次的为成功而奋斗,同时,它还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为了同一目标更好地合作[4]。3.确定团队成员的职责。每组队员分别为队长、记录员、监督员和报告员,为了适应不同的角色,分工每周改变一次。这样每个人都肩负起小组合作的责任,提高学生们的参与感。
教学评价的过程就是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这一步主要是组织全体学生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成果。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每个小组的学习效果。学生根据他人的学习情况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及时、恰当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态度和情感。即使在学生提问或猜测或说出实验方法后,老师也会说“你的设计真有创意”和“你说得很好,试试看”,老师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提问和表达意见的勇气,解决问题的信心。增加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每一个假设和实验设计都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学生的每一个优秀的、独到的见解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团队合作的信心[5]。此外,我们还应该促进民主与竞争,这也是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实践证明,合作小组的组建以及科学的运作,再有通过合理的评价,这样充分调动起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具有更好的积极性和参与感。让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增强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成果,有利于学生物理知识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素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也让学生们的学习更加自主,主动提问与思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合作、交流和互动的机会。为了保证效果的实现,教师应合理分组,引导学生通过分工协作完成学习,并在交流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提高,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