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康平
(江西省上高二中,江西 宜春 336400)
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与学生内驱力的激发有很大的关系,而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有效手段就是兴趣,其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充分重视激发学生兴趣进而转化为学生稳定的学习动机。高中英语课每节课的知识容量都很大,需要学生上课非常专注且认真主动地投入,从而保证学生听课的效率,这样才会对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有帮助。
提问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其能使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专注度,保证注意力集中。而教师在问题设置上,可以是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整合或者拓展、延伸,利用好教材,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设问。特别是可以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者是自由发言,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很高。同时,一些视野开阔的学生可能会提供新的资源或者视角,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课堂生成的资源来有效调动学生,这样学生的主动性会更强,学习效果也会优化。
我们常常发现,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或者单纯听教师讲,其结果往往是记住了知识,但是对于知识系统、全面的了解还是有所欠缺,这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有距离的,是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这种条件下,教师适时的提问就有利于学生解决这些不足,通过教师问题的引导,引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尝试自己去寻找答案,实现对知识的有效整合。而学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之后,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才会更深刻,这是符合当前新课改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的,也对学生学习英语非常有帮助。
新课改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居于核心地位,教师的教学活动一定要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而展开。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班级中学生的层次差异是现实存在的,这可能是与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积累、反应速度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反对一刀切,必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具体来说,在提问前,教师在备课环节设置问题时,就要提前考虑好所设置的问题针对哪一层次的学生。对于英语基础较好,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难度和综合性要更大一些,以便于锻炼其能力;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要在教材基础上适当增加难度,有利于其消化和吸收知识;对于成绩较弱的学生,更多的是肯定和鼓励的较为简单的问题,通过让他们参与进来逐渐培养其学习英语的信心,从而使其更努力地投入英语学习中。
从现实来看,很多教师在提问中问得更多的是“yes”或者“No”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学生都能回答,但是其价值性较低,因为没有真正体现出学生的有效思维。提问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过程,所以要形式灵活,甚至可以有教师的不断追问,形成对于学生深度思维的引导,这样其效果也会更好。问题要有知识性的,也要有开放性的问题、讨论性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参与度才会更高一些,同时思维度会更广。特别是那些有一定的推理学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最好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再回答问题,可能效果会更好。当然,我们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这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喜欢的,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知识储备和独立的思维认知,他们喜欢展示自己,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当然,也要多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的主动思维,提升学生能力。
花开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同样学生回答问题也需要时间。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原本设置了问题,但是当学生回答时间过长时往往就缺乏了耐心,出现了包办甚至批评学生的现象,这就失去了设置问题的价值,也背离了我们设置问题的初衷,非常不可取。实际上,有时教师更多的是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忽略了学情。教师一定要以耐心的态度延长一点等待时间,或给予学生适当的暗示,学生才能顺利地回答出问题。教师要善于判断学生的能力,根据不同问题的难度,给予学生不同的时间进行思考,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有时间充分理解问题,也可以保证学生有时间思考并努力正确回答问题,增加学生思维的训练和提高问题回答的质量。如果需要课堂小组讨论,更要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充分练习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学生回答的准确率提高,自信心也会增强。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会进行回答,回答结束后需要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这是很多学生比较在意的,也是教师拉近师生距离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的评价不要太笼统或者是简单的“好”或“对”,最好是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点评,既是对回答问题学生的肯定,也能够形成引导示范的效果。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不能马上就给学生正确答案,可以耐心进行引导,最好是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结论,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锻炼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