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0-12-07 13:22:30宋金娥
魅力中国 2020年38期

宋金娥

(盐山县盐山镇西门外中心小学,河北 沧州 061300)

在小学阶段,如何在学生心中建构起道德与法治素养,激发起他们对该课程内容的探究和学习兴趣帮助其树立起为人处世的正确思想观念,指导未来成长和发展。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已经在生活中广泛普及,并且逐渐融入教育领域。然而,虽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助于为学生拓展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将知识内容和生活事例以更为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但由于网络上的大量信息参差不齐,若未能及时进行筛选,则容易使负面信息冲击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与法治观念,从而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特征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辅助手段,互联网本身便是一个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库,而信息技术便是将其中包罗万象的信息搜集、筛选出来,在完成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便意味着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教学内容丰富多元化的特征,一方面,在传统教学形式下,学生所能接受到的教学素材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无法获得来自其他渠道辅助教学主题的资源,这便容易导致学生只将注意力放在背诵基础知识上,而忽略了综合其他论述和案例理解系统知识。而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利用备课时间,以教学主题和重难点知识为核心,在网络上为学生收集汇总不同教师的讲述方法和相关教学案例,使得学生所接受到的资源更为丰富、见识更为广阔。另外,教师也开始有意识地将多元化社会热点和来自不同各界人士的不同观点渗透入课堂内容中,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立场下的观点,而并非只听到一方的声音,促进学生养成批判性思考的良好习惯。

6-12 岁的小学生的思维习惯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他们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时,往往难以理解具有一定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知识。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坚持语言上的空洞讲解,则会对教学成效产生不利影响。而网络信息技术具备将知识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能将原本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且更富有趣味性。笔者在以课堂观察方式展开调研时,发现有部分教师会以图片故事或卡通人物对话的形式将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原则等融入其中,便于学生在观看类型多样的图片中,关注具有一定发展情节的人物对话,自主剖析人物行为,领会到对话与行为中的深刻意图。相比起教材上知识原理的长篇大论,这种将教学内容直观,以更具趣味性的方式呈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

随着新课程改革贯彻落实的更加深入,教育发展形势更加倾向于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也更为关注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特出更高的要求。小学阶段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不能只是简单地关注教材、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教学方式、教学设计的重视力度,培养小学生的品德素养、行为习惯也不能只是着眼于教材内容,而是要开阔视野,创新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充分利用有价值意义的资源丰富教师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科学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资源,借助移动互联网络、终端设备的帮助高效收集教学材料,并且将其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课程资源。据此,学生既能学习课本中的关键知识,还可以丰富知识储备,拓展学习范围,为进一步深入理解道德法制内容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中的《学习伴我成长》一课教学过程中,为引导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可将学生提供给教师的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照片、视频应用信息技术制作成合辑,在课堂导入中进行播放,启发学生思考你们从中发现什么?又是什么感受呢?教师在实施引导,询问学生是不是在成长中学会说话、走路、写字、做家务等,这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学习中逐渐熟练掌握。

三、借用信息技术,创设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其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举止、树立责任道德意识、健全法律意识等使命,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其价值更为凸显。本门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一特点决定教师在授课时要基于现实生活开展教学活动。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更容易受到声音、色彩、动画的吸引,为此借用信息技术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以此来激发其对课程的认知,使其积极主动地接受相关知识,培养内在的道德素养,感知到教学内容带来的冲击,并将之融入到自身行为规范中,从而产生约束意识更好地管理自身行为习惯,促进道德内化。良好道德思维模式的形成离不开引导,通过教师提出问题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发学生思考视片段等方式创设问题产生、分析、解决的情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可以对其中涉及到的道德行为展开思考,分析其中正确之处,并且可以对不正确的地方给予指正。为有效推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道德原则的认知,同时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活动中感知道德,从而可以因此树立规则、法治、道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