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模式

2020-12-07 13:22:30谢小红
魅力中国 2020年38期

谢小红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储潭中心小学,江西 赣州 341100)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项比较传统的教学手段,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其在使用方式上也发生了细微的改变。小组合作教学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组合分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交流,同时教师也是通过小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激发了对相关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之中的教学效率,也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之间进行协同合作。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让小学数学课堂不光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通过小组合作锻炼了学生的自主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进步。

一、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学习积极性是促进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专注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力,同时这样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1】。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发展。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图形”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准备一套积木,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积木分别都是什么样子的形状,并且让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利用这一套积木搭建什么建筑模型。最后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发散思维的方式,将这些有限的积木搭建出更多的建筑,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积木的搭建,有的小组搭建出了房屋,有的小组搭建出了桥梁和小船等等,然后让不同小组之间进行比拼,看哪一个小组用这套积木搭建的建筑物又多并且很形象,对于最好的小组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通过小组中的合作进行积木的搭建,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二、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发展

教师想要提高课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要引导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自主的探究。小学教师在为学生组织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时,能够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深入探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在小组间以交流和讨论的方式完成对相关数学知识的验证,也让学生能够追本溯源,进而促进学生未来数学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除法”的过程中,当教师问道:李伯伯平均每次都能够运多少箱货?的时候,每个同学都非常积极的举手起来回答,但是教师这时候并不要求学生直接说出答案,而是通过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方式,利用自己手边现有的教学材料进行探究,有的小组说想要通过口诀,二三得六,也就是2×3=6、6÷3=20、60÷3=20,得出最后的结论,还有的小组则是把60 进行了合理地分配,就是将60 分成三份每份是20。每个小组都在积极的动用自己的认知思维进行计算题的讨论,很多小组还能够在讨论的过程中举一反三得出其他相关知识的结论,比如三年4 班运动会中的时候一共购买了80 平水,其中每人平均能分得两瓶,那么请问三年4 班一共有多少人?

三、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课堂难的部分在于活跃课堂之中的气氛,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思考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数学发展能力。教师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探讨中取长补短弥补自身的数学短板【2】。在课堂之中,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引起思维之间的碰撞,提高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物体”这一节课时,首先要是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小6 个小正方体,并将正方体进行不同的摆放,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变化,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用4 个正方体摆出一个图形,再加上两个正方体,那么从正面看图形会不会发生改变呢?如果让它不发生改变,我应该怎么做呢?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如果我们用这6 个正方体一共可以摆出几种从正面看是一样的图形。在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关注学生的讨论结果,对于学生出现错误的地方要及时进行纠正,有的学生认为从正面看相同的只能够是组成正方形,这时候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能够寻找到更多不同的组合模式。

综上所述,通过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之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自主性,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深入探究数学理论知识的本质,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效率,促进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