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丹丹
(湖北省黄梅县第一中学,湖北 黄冈 435500)
课程改革持续多年,其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处于不断创新的状态当中,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弥补与优化。在高中阶段,生物属于基础课程,教师应该落实生本理念,运用契合高中生学习特点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生物课程的魅力,并且乐于通过与他人合作的形式共同探究生物知识,以达到提高生物课程学习能力的目标。
在高中生物课堂当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主动发现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而不是直接获取知识。生物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使学生能在内在学习动力的驱使下,参与教学活动[1]。例如,教师讲解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这个部分时,可以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这项内容为学生设计问题,将其中知识难点分散到各个问题当中,引导学生在情境中逐个解决,比如,教师讲解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之后,可以设计问题:为什么一代的性状中不存在矮茎?(将显隐性性状的概念引出)为什么在子二代中会出现矮茎?(将性状分离的概念引出)在F2 中性状分离的比为3:1,这是偶然还是必然?(将规律性遗传现象与实质的内容引出)……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时能够从更深的角度理解孟德尔所提出的研究方法。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构建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项要素。但是不同的教学方法其所具有的优劣势不同。要想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应该将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发挥出来,对其进行组合与应用[2]。例如,教师讲解到“伴性遗传”这个部分时,可以将两种方法相结合:先给出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遗传规律知识进行原因分析,了解本质,再给出性染色体与上面的基因,引导学生分析基因的传递方式,基因的传递方式能使后代的性状遗传出现怎样的规律。前一种方法侧重于分析与总结,后一种方法侧重于演绎推理,将二者有机结合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本章节知识的效率。
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教学之间的结合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教学工作新契机。在课堂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能够向课堂中融入更加丰富化的元素,比如,图片、音频、动画等,将学生的多重感官调动起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讲解到“细胞的有丝分裂”这个部分时,可以通过播放微课的形式进行模拟,将有丝分裂中细胞周期所表现出来的“连续性”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强化学生对于细胞周期这个概念的理解。又如,教师讲解到“DNA 的结构及复制”这个部分时,可以利用动画向学生展示DNA 分子的空间结构以及复制的过程。结合教学进度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微课,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观看到的内容尝试总结DNA 复制的过程与特点。这样的教学方式较为轻松,其所呈现的知识点却较为复杂,能够降低学生理解生物知识的难度。
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关系当中的主体性是课程改革的一项基本内容,应该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实验作为高中生物课程体系当中的一个关键模块,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将更多课堂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组织其以合作的形式深入参与到实验探究当中[3]。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使其从更加全面的角度认识生物实验。例如,教师讲解到“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个实验时,可以先将学生实施小组划分,并为其发相应的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根据教师所讲解的生物知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探究环节当中,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撰写实验报告。每个小组完成实验后,由教师进行点拨与讲解。
结论:综上所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使得高中生物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了高中生物教师所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因此,基于课程改革,教师可以立足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结合课程特点优化教学方法;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深度教学;突出生本理念实施实验探究。通过本文对课程改革导向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展开的一系列探析,希望能为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