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建潘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第二中学,江西 赣州 341600)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视频已成为教师能够利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可基于对于传统课程教学知识的认识,在课程改革理念作用下引导学生自主融入知识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结构,以此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对于微视频的应用,现今大多数教师仍处于一种起步阶段。但是它对于教学领域发展却带来了极大地影响,这有效的冲击了以往应试教育存在的某些局限。教师需借助微视频进行地理课堂效率提升,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或多或少的会存在一定的关联,在教学时教师也应该由地理知识的关联性去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养成学生的宏观掌握能力。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各类地理知识点进行融合,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环境内做好温故而知新【1】。
例如在教学《水循环》这一课程时,如果学生只是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理解。他们的学习过程大多局限于一个模糊的记忆,这难以形成一个抽象地系统知识框架。在教学时,教师必须结合水循环的蒸发、降水、渗流等过程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过后为鼓励学生理解到水循环的定义、水循环的类型以及水循环的具体环节,教师也可以借助微视频来进行课堂导入。教师在课堂上首先播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之后提问学生――为什么李白认为黄河的水奔流到海不复回呢?你们认为地表流失的水能够回来吗?在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可顺势引入本节课程的重点知识――水循环,让学生理解到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在学生了解完本节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之后,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展示海陆间的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等各种水循环类型。由微视频教学模式做好新课导入,借此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在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空间等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于地理知识认知也往往十分受限。对于某些教材内的重点内容来讲,学生的理解过程可能并不是太过清晰【2】。教师在教学时应应用微视频来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借助模型构建去理解其基本知识。
例如在教学“昼夜长短”这一知识点时,由于这是高中阶段的难点知识,大多数学生在理解这一部分知识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以往教师在讲解昼夜长短知识点时大多会结合挂图、模型等模式去进行教学,但是其实际所能够取得的质量却并不是太高。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微视频为学生展示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以及基本特征。最后通过微视频教学模式,总结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在微视频教学方案指导下,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一个地球公转的立体动态模型。并对地球公转特点进行理解,知晓多种地理现象。为帮助学生巩固这一知识点,教师在讲解完昼夜长短内容之后可以随机提问学生――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周期变化有着怎样的关系?你们能够说出昼夜长短的基本变化过程吗?通过微视频教学模式进行课堂难点知识突破,借此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地理知识的学习实际上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是不同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高中地理时必须明确好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通过微视频教学模式由浅显知识做好引入,拓宽学生的知识学习面。
例如在教学《气压带和风压》这一课程时,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发展过程拓宽微视频教学资源。将微视频进行导入,了解到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方式。此时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说出气压带和风压的基本理论知识,之后拓展一段材料,让学生调查某地区的气压带和风压变化特点,并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关系。学生通过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能够在课下自主预习气压带和风带知识。他们了解到不同地区的气压带和风带是不同的,正是因为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各地区的气候才会有所差别。通过微视频教学模式应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课下巩固某些重点知识。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做好课堂教学拓展,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高效地理课堂的构建过程需要教师在地理课堂上付出足够的努力,借助微视频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教学。但是教师也要理解到,微视频并不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唯一。过多使用微视频,对于学生学习来讲也是没太多好处的。为避免走入教学误区,教师要根据合理使用原则,遵守地理课堂教学基准去分配微视频在地理课堂上的使用课时。借助自己的理论教学经验,通过微视频教学模式应用提高现有的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借此构建高效地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