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性学习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2020-12-07 13:22:30刘杰
魅力中国 2020年38期

刘杰

(内江市东兴初级中学校,四川 内江 641100)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教学模式也应不断改进。基于这一客观前提,教育体制不断与时俱进,从更加强调结果的应试教育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转变。在此基础下,初中生物教学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根据济南版初中生物课本改革的新要求,教学观念应适时更新。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很容易就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适用于现阶段课程改革的需要。根据济南版初中生物课本改革的新要求,目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该侧重于增强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探究技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合作性学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己任,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合作性学习内涵

合作性学习通过对于教师布置问题的小组探究,每个人进行合适的分工合作完成教学学习任务。以此为基础,教师以及学生应当在教学工作以及小组合作中明确自身任务,通过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想法以及进行实践操作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以及学习成绩。

二、初中生物课堂合作性学习的特点

(一)对于合作性学习任务的选择

通过集体对于任务的参与,合作性学习可以汇集大家的智慧,对于大家的意见和想法进行归纳总结,以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通过合作小组中各成员对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可以加深对于知识的深化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应当将学生安排在适当的合作性学习任务。对于学习任务的设置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对于学生学习心理以及教学目标的掌握,进行适合学生的教学任务布置。

在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这一部分内容中,通过对于人类这一高级哺乳动物的起源、行为活动等各个方面的讲解来阐述“人”的定义。授课教师通过课本上的内容以及人类起源使学生对于“人”这一概念有一个大体认识。接下来通过对学生人体机能及人体内循环方面的引导可以促进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而合作性小组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并找到相关问题的答案,最后通过教师的总结梳理可以使学生对于复杂问题有清晰深刻的理解[1]。

(二)对于合作学习时间的灵活选择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即能够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任务,又能够开展合作性学习是目前初中生物教学的一个难题。在此基础下,教师应当对于教学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对于通俗易懂的知识进行简单介绍,对于相对较深模糊的概念充分给予学生思考时间。在济南版生物教材的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教学中,对于袁隆平老先生培育的杂交水稻的培养,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研究杂交水稻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术,通过培育绿豆进行学习。这一学习方式既体现了对于重点难点知识的集中学习,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2]。

三、合作性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

(一)个体差异性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合作性教学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这些行为都是对于应试教育一味强调结果的教学模式的否定,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优势互补,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布置的教学任务。然而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导致很多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一直发言,而成绩相当较差的学生总会因为觉得自己想法是错误的而在小组讨论中沉默。因此,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性格、成绩、语言表达能力的不同进行分组,达到小组成员之间的优化配置与优势互补,让每一名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3]。

(二)学生主体地位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性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独立完成以及思考,对于学习内容进行深化。在济南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部分内容,在进行观察动物细胞实验中,教师以显微镜观察草履虫作为辅助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通常提前完成草履虫载玻片并将显微镜倍数调好,学生直接进行观察即可。这样的实验缺少学生的参与,学生在进行实验后很难进行反思和总结是失败的。在进行合作性学习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才能达到教学目的[4]。

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教育深化改革的大背景,合作性学习的应用已经成为不能更改的趋势,它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对比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合作性学习的方式,引导进行学生进行内部讨论,使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抒发自己的意见,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在生物学习方面成绩。同时,通过提高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促进学生对于教学内容进行主动独立思考,它极为有效地促进教学氛围的活跃,能够激发每名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