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燕群
(南昌市桃花学校,江西 南昌 330025)
引言:所谓生活化阅读,就是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将阅读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将阅读内容转化成生活中的现象,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写作质量的好坏是建立在阅读能力的基础之上,写作能力会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而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对阅读写作的教育方式仍处于灌输式的教学,而这种教学方式,大部分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授课的,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从而导致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仅停留在表面当中,无法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更无法提高学生的自身写作能力[1]。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成绩的好坏,并没有重视学生对实际生活的体验,所以导致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脱离了生活实际,而一些教师所选择的阅读教材难度较大,离生活实际较远,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不利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此外,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选取的题目和初中生的认知不相符,所以学生写作内容很空洞,大大降低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提高。
由于初中生的年龄较小,生活阅历很少,在平时的阅读量也不多,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从生活方面入手,难度过高,从而导致学生力不从心,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和写作的信心,甚至降低语文教学效率[2]。
阅读与写作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关系密切,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一个是出,从外到内,从内到外。教师在开展生活化阅读与写作的过程教学中,只有不断积累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才能为写作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写作水平的提高,对于阅读的需求,具有反向激励的作用,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3]。尤其是理解能力,在这一过程当中,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引入会起到相应的积极作用,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强化学生观察生活,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影响着学生情感的流露。最后开展生活化阅读与写作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热爱生活,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才会用心去学习,用心去生活,从而更好地创造美好的未来。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阅读积累的重要性。阅读不仅仅是指在课本上阅读,更多的是利用课余时间,借助更多的阅读资源进行阅读,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向图书馆借阅书籍,收听公交地铁站的新闻,积累相应的阅读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知识,也锻炼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只是耳道或者眼道都不算真正的阅读,真正的阅读是做到心到,所以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生活,将阅读教材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与现实中真实的情感联系起来,才能有效促进生活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提升[4]。例如:在学习《花木兰》这一文章当中,教师可以和女学生一起交流,如果该同学是花木兰,在这样的情景下,是否选择替父从军?从而理解花木兰的心情,以及赞叹花木兰的勇敢无畏的精神,并且联系实际和同学交流,从而将阅读延伸到实际生活当中,阅读量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感悟。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和工作学习都越来越城市化,远离了大自然,学生每天接触的都是高楼大厦。青山绿水只能在画面和文字当中看到,所以对于朱自清描绘的《春》,老舍写的《济南的冬天》学生只能意会,不能在实际生活当中更好地体会。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景色所散发的意义,语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去,真实的大自然中呼吸,没有汽车尾气的空气去看,不需要园丁修剪的花草树木,在这个过程中,会慢慢培养起学生与大自然的感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材,如果时间有限,语文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形式,用声音和动画的方式将景色画面展现出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画面,这样也起到了陶冶情操的作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正处于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对生活的感悟还不够透彻,所以不能找到较好的写作素材,所以作文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父母双鬓的白发,额头的皱纹以及行人的背影和大自然中的景色来积累各种生活素材,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共鸣,获取更好的写作素材。
结束语: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对于学生的思想情感培养以及个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与写作教学当中应重视阅读的积累,在阅读过程中联系生活,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带领学生接触大自然,更好地实现生活化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目标,教师只有将生活化作为教学核心,遵循生活的本源,才能够在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