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玲玲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二铺中学,贵州 安顺 561000)
首先,在大多数的初中化学课堂上,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的授课方式太单一和授课内容质量不高,许多教师经过长年累月的教学,已然形成教学惯性,忽视了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必要性,一味地坚持传统的授课方式,过度依赖教材内容,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方式和化学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新课标的要求,也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产生消极的作用。此外,教师不愿主动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变,就会导致课堂内容过于空洞,学生听起来往往不得要领,很难真正掌握知识点,减弱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阶段的学生面临中考的巨大压力,对身心素质本来就有较高的要求,而化学学科又是初中阶段新加入的学科,许多学生一旦调节不好心理状态和自身的情绪,很容易产生还没开始就先退缩的想法。所以,化学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和实际授课环节一定要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现状,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换位思考,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缓解学生的身心压力,帮助学生寻找化学学习的最佳状态,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初中生自我意识强,对情绪的把控能力又较差,所以在初中课堂上很容易出现一言不合就和教师对峙的情况,久而久之,师生关系就会变得十分僵硬,甚至还会陷入难以调和的状态。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极大地下降,更有甚者还会出现故意和教师唱反调、在课堂上捣乱的情形,师生课堂互动更是少之又少,对教学有效性的增强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在设计教案即教学准备环节就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比如,在教授“物质的变化”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准备几个生活小实例进行课堂导入,比如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而铁锅生锈却是化学变化。学生面对这两个常见的生活现象,经过教师的讲解会发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存在,便会萌生出好奇心,进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为什么这两个一个是物理变化,而另一个却是化学变化,会产生其中的化学原理到底是什么的疑问,方便教师展开后续更加细致的知识讲解,从而增强授课效果。
化学实验也是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教师在教授“酸和碱”这一部分知识时,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结合生活中常见的酸碱中和现象来进行授课。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食醋消除水垢,教师就可以跟学生讲解食醋本身具有酸的性质,而水垢的成分主要是碳酸钙,具有碱的性质,将二者置于一处混合,就体现出酸碱中和的化学原理。在学生了解这些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并进行记录。这样一来,既降低了知识理解难度,又增强了课堂趣味性,有助于化学学科的教学。
化学教师在实际授课中要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在课堂之上要联系生活,在课下也不能忽视生活化教学。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去寻找和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然后在课堂上分享。学生在相互督促下就会开动脑筋,留心身边小事,进而发现许多有趣的化学现象,比如各类金属的化学性质,哪种金属与空气或者水接触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哪种金属性质稳定。学生在亲眼观察和比较之后就会有更加清晰明确的认知,对知识的深入掌握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初中阶段的化学学科具备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化学知识,会出现难以理解的现象。化学学科属于理科学科,自然不能参照文科学科中的语文、历史学科的学习模式以文字理解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样不利于学生掌握教材知识。基于此,初中化学教师需要巧妙创设相关生活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更加深入理解化学知识,进而深化学生的主观感受。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生活化教学理念予以落实,拉近抽象的教材内容与具体的日常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常见的生活现象中融入化学知识进行思考,进而实现对所学内容的真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