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灵璧县供电公司,安徽 宿州 234200)
在供电所的线损管理中,管理线损是左右综合线损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这种损失无规律可循,又不易测算,通常又称之为不明损耗。因管理不到位形成的电能损失在整个实际线损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如何通过管理降低线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为了保证用户用电的稳定性,避免出现用电混乱情况,需要制定相关的线损管理措施来提高线损管理力度,但现阶段我国在线损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表现在管理系统方面,管理系统缺乏规范性性,电力系统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出现多个漏洞,经常出现违规用电以及窃电现象,同时还存在抄表错误等现象,不仅影响到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还为电力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在乡镇供电所中,计量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漏洞,其工作无法落实到位。很多供电所单位的人员,对于相关的工作制度有着轻视的思想。在进行工作时,工作界限不清,职责不明,相互推诿,特别是故障表计不能及时更换,采集故障没有到现场及时处理,同时没有对出现的超容、谐波等问题进行彻底地解决,总体而言,其供电所执行力度较低。
在一些个别的供电所中,部分管理人员存在职业素养低、业务能力欠缺等问题。这就导致了一旦出现低压线损的问题,无法对出现低压线损的原因展开深入的分析,对相应的降损措施了解程度不够,直接影响到降损工作的及时开展。同时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对计量管理工作存在轻视心理。导致了在对电能表进行检查时,检查工作不到位,便不能及时的发现电能表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电能表欠压,必须及时进行更换。
线损指标作为线损管理整个工作的核心内容,通过制定指标管理办法、供电所线损计划,明确各项指标分解、编制、下达、调整、控制、评价要求。真正意义上落实线损指标的分级管控,从而达成线损可控这一目标。构建线损管理相关制度,规范线损分析统计报告质量要求、时限要求以及流程要求,提高线损管理的规范程度。及时发现与解决线损异常问题,规避线损的非正常波动,加强线损全过程管控效果。
随着供电所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供电所的信息化线损管理工作一定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时代的大数据特征的优势,充分对四合一计量自动化系统采集数据进行监控和分析,实现线路的日线损精益分析,并且将分析的结果有效应用与窃电查处和计量缺陷处理等领域。福建省某供电公司在信息化建设上不断加强,通过计量自动化终端不间断地持续对数据进行收集,也能够及时掌握线路的运行状态,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形成线损和管理之间的联动机制,促进线损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升。
线损的理论计算也是线损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提高线损管理工作质量也要尽可能提升指标依据的科学准确度。因此,要加强线损理论计算工作,对比理论线损与实际线损,对漏电、窃电等现场是否存在进行准确判断,切实保证线损率在合理范围之内。其次,可以合理配置无功补偿,安装低压无功补偿电容器,以降线损为主,低压补偿为辅,不断降低输电线路的技术线损,实现电能传输效率和供电可靠性的提升。
针对季节性与临时性用电设备给予全面统计,科学调整负荷,确保配电变压器能够稳定运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坚持台区管理与电网建设改造并存,升级线损管理技术与方法,保障电网改造工作能够合理超前。最大程度上做好供电需求的侧管理工作,有效管控线损指标,实现线损管理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与供电所运营效益的最大化。
高素质执行人员是线损管理工作能够展开的基础,要加大企业员工的培训力度,定期举办讲座提高企业员工电力知识储备,并在企业内部组织电力知识竞赛或电力问题辩论,激励员工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各部门员工对相关操作内容要作出硬性要求,并进行不定期考核。例如:对电路管理人员要不定期、不提前通知举行电网运行知识与突发事件应对的考核。企业管理者要主动接触先进技术成果与管理经验并传递给下属员工,提升企业整体的线损管理意识与自主学习意识。
线损问题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供电所在进行线损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结合多方面的原因来进行线损影响因素的分析,并且从整体角度出发,提出解决线损问题的有效方式,将线损降到最低,以提高供电所的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还能提升电能的使用率,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和增加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