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麟
(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重庆 401121)
近些年来,随着事业单位全面的深化改革,固定资产管理也成为了改革工作中的重点。根据其目前整体的改革情况来看,虽然也得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薄弱、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信息化建设落后等,这些均会大大降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水平,且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在原有改革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其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淡薄,且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其中,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就会大大降低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正确认识与执行力;而管理制度的欠缺则会导致固定资产的管理流于形式。
评估固定资产管理水平高低的一项关键性指标就是资产的利用率。但根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目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来看,其管理方式较为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这就会大大降低固定资产的利用率[1]。例如,部分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前几年盲目引进了自动化设备,但由于其无法有效运行,这就导致了设备的闲置,同时也无法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固定资产的各个管理环节都需要进行严格的盘查与监督,但由于多数行政事业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系统,这就会导致固定资产管理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同时,虽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均构建了精细化与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但由于缺乏信息化技术的支持,这就会大大降低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与有效性。
行政事业要想有效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首先就要增强管理人员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促使其充分认识到做好固定资产核算与养护工作的重要性,以此来有效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大固定资产管理制定的宣传力度,并对其实施进一步的规范,以此来有效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2]。最后,要持续优化现有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尤其是资产购入到资产最终的处置过程中,每个环节的管理制定都要十分的严谨。
例如,在采购固定资产时,一定要严格遵循账实相符的原则,根据预算内容认真做好资产的登记工作,在保证固定资产信息真实性的同时来有效减少违规采购与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同时,要严密监控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具体包括其去向与使用情况[3]。另外,要根据相关制定来严格规范固定资产的处置流程,避免此环节中出现资产莫名流失与浪费的情况发生。
目前,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多种途径来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第一,各部门之间要实现固定资产的共享利用。这主要是因为多数固定资产均可以循环使用,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就要在互用互享的基础上扩展固定资产的利用渠道,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创造更大的效益。第二,要按需购 新资产,合理处理旧资产。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对原有的资产设备进行更新,就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与规范的购买程度来购置新的资产设备淘汰后的陈旧设备要由专门的结构实施合理化处理,以防出现资产过度闲置的情况。第三,管理人员要对固定资产的购进信息实施精细化管理[4]。通过详细登记、严格监督等一系列措施来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其资产利用率,提高其经济效益。第四,要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将固定资产管理纳入到财务预算管理当中,以此来进一步促进固定资产的优化配置。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当前形势下的固定资产管理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行政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强化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并要如下两大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将数据信息技术渗透到固定资产的各个管理环节当中。客观来讲就是要明确固定资产管理指标、完整的录入到信息系统当中,例如数目、金额展示、名称、价值大小以及处置手段等。录入后,信息系统就会自动生成相应的二维码或者是条形码[5]。但不管是在当前的管理工作中,还是后续的动态监督与管理过程中,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均可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要定期更新、升级与维护信息系统,提高系统的防御能力,保证固定资产信息的安全性,避免发生数据盗取与信息窃取等事故。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能够直接反映出国有资产在社会中的地位。特别是对于我国现阶段的行政事业单位来讲,固定资产作为其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发挥自身职能,实现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因此就需要进一步优化固定资产的管理方式,以此来有效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全面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