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校企合作中党建共建的机制构建

2020-12-07 13:22:30汪莉
魅力中国 2020年38期

汪莉

(白城师范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

引言

双主体”校企合作党建共建的基本工作内容包含很多方面,其中涉及到思想文化、队伍组织以及工作作风等不同领域。

一、构建“双主体”校企联合党支部运行机制

“在“双主体”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背景下,应该着力于构建“双主体”校企联合党支部,并通过探索专业、科学的运行机制,确保该联合机制能够得到良性运行。其中针对于学生党员以及学生发展对象数量相对较多的企业,可以直接设立联合党支部;针对于学生党员以及学生发展对象数量较少或者人员分布比较分散的企业,可以来联合几家不同的企业与学校建立联合党支部。与此同时,在成立“双主体”校企联合党支部之后,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确保该联合党支部能够在明确的规章制度的保障下能够健康运转,切实发挥出校企联合党建共建的最大价值。

比如,针对于学校与企业之间所共同构建的“双主体”联合党支部,在具体的运行机制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学校与企业双方先共同签订一份校企党建共建协议来明确校企双方在该联合党支部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其中涉及到校企双方在党员的培训与教育、潜在党员的发展、相关党组织活动的建设以及党员评议活动的组织等不同内容。这些内容都需要通过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确定,此外还需要建立党建共建的定期交流制度,其中学校与企业双方可以通过定期派遣党建工作人员到对方场所进行党员教育与党员培训活动的方式,来逐渐形成建立在校企文化互动基础上的新型党建共建运行机制。

二、构建“双主体”校企党建共建考评机制

为了能够保障校企联合党建共建工作的高效开展与健康运行,应该建立更加明确和专业的考评机制。一方面能够提高校企双方参与党建共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避免最终的党建共建工作过于流于形式,从而切实推动校企联合党建共建工作能够更加有序与科学地进行,并取得一定地实际效果。尤其是在“双主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之下,更要针对于校企党建共建工作地具体开展情况及时进行综合测评,并针对于不同的测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经验总结,从而由点及面,将“双主体”校企合作党建共建工作推向新的阶段。

比如,在实际的校企党建共建工作开展过程中,企业与学校双方可以分别设计一份“校企党建共建情况问卷调查”。对于企业来说主要是征求在参与学校党建工作的企业员工的意见,而对于学校来说则是主要征求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的意见。问卷中主要涉及到对当前现行的“双主体”校企党建共建机制的意见、对具体的党建项目负责人的意见以及对于未来该党建共建模式的发展建议。并且在每次进行完问卷调查之后,校企双方可以开展一次“满意度测评以及党建共建工作研讨会”,在会议中主要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公示,并详细阐述问卷调查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对于各自在党建共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及逆行自我总结与自我反思,从而实现不断优化改进。此外在会议上,针对于表现优异的校企联合党支部,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党委机构都要给予一定的表彰与奖励,从而有效促进校企党建共建工作能够良性运行。

三、优化校企党建共建工作交流渠道

“双主体”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下开展的校企党建共建工作能够开展的基础性原则就是共享性,换言之就是学校与企业之间能够通过开展联合工作实现互惠共赢。无论是资源共享还是最终的互惠共赢都需要学校与企业双方之间建立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渠道才能够实现。与此同时,党建作为一种思想教育项目,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缺乏情感与思想的交流很难保障党建共建工作的最终质量。因而,对于“双主体”校企党建共建工作来说,需要校企双方进一步优化彼此之间的交流渠道,实现更加高效的互动与沟通。

比如,在当前信息技术迅速腾飞的时代,学校与企业之间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的电子设备来强化彼此间的交流。其中利用“腾讯会议”等新型的软件可以帮助学校与企业之间轻松地实现线上会议的开展,彻底打破了线下会议对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此外,在组织相关的党建共建活动的时候,也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共同开展。在整个过程中,针对于活动的设计与策划以及具体的任务部署,学校与企业双方都可以通过微信群或者QQ 群的形式来进行线上沟通与线上交流,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时间浪费,并且也能够使更多地工作人员参与其中,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活动方案地完整性。而涉及到具体地党建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则可以回归线下,与此同时在下线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也可以借助各种线上直播的形式进行记录,既能够促进校企后期交流,又能够提高活动的影响力。

总结:校企双方通过定期的交流与沟通能够有效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党建资源共享,在推进学生向企业以及企业文化向学校文化之间进行转变与交融的过程中也能够培育出更多既具备学校文化素养又具备企业专业技能的综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