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婕妤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大学是一个传道受业解惑,进行文化熏陶,形成学生完整人格的地方。作为高校青年教师,应当具有“大国方略”,即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洪流中,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教学重点应从知识上升为“道理”,从记忆上升为“思维”,从灌输上升为“对话”,启发大学生理性思维,分析悟道,在多样中求得共识,直上价值观教育的至高点,才是思政课程的关键所在。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提出了创新性教学完善的方向及高度,且由此引发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全方位的,它要求教师在传授理论,结合实践的同时,必须具有精神高度上的引领,目的在于塑造学生们的更为优秀的思想道德修养。
新时代大学生要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建树,必须要更好地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舞台服装设计课程不仅可以学习到凝聚了中西方文化智慧结晶的优秀剧作,同时还可以体悟历史服饰中所蕴含的审美理念与艺术追求。本文以舞台服装设计课程作为艺术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的案例,结合服饰文化与戏剧文学,遵循艺术规律,回归艺术本质,强化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从根本上进行文化传承,从而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怀和人文修养,加强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自信。
舞台服装设计相对来说更侧重于戏剧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了服饰史、服饰工艺、设计理论与技法、戏剧文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课程,课程最终要求学生不仅收获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求学生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设计思考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这门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从舞台服装所服务的整体演出来说,本课程借由“舞台服装”这一“平台”,通过对经典戏剧文本的解读与分析,课程内容延伸至舞台演出的舞美、灯光、音效、服装、化妆、道具等,使学生切身了解舞台演绎的不同风格及审美方式。将戏剧文学相关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打造精美服饰的工匠精神,呈现一出完美演剧的协同合作精神等融入到教学当中,学生们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感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与道德情操。
从舞台服装本身来说,课程教育不仅仅需要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艺术、对文化的热爱。服饰的形制、色彩、图腾、材质、工艺等体现出不同时期的价值理念与生活态度,课程中将舞台服装设计所涉及的服饰元素、符号、图腾等背后所蕴含的造物理念、文化精神等优秀的价值理念传递给学生。
都说“服饰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舞台服装更是如此,因为它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中,也活跃在当今的舞台上。它所联系的历史、人文、艺术、技术融贯中西,同时也跨越古今。
本课程融入实践具体案例,将一部舞台演出如何呈现,从最初的交流、讨论,到中间设计、改稿,再到合成、修整,最后到演出、反思的,整个系列流程,结合经典剧目的创作,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体悟到作为设计成员的自己应具备的基本素养。通过对指定可选剧目的具体时间,通过分析戏剧文本开始,鼓励学生去查阅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与老师探讨相关服装服饰知识,结合对美术馆、博物馆、民艺馆的查考或相关艺术家、设计师的采访等,不断去丰富自己的认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最终结合时代审美与创新要求,打造出符合新时代演剧的舞台服装设计作品。该过程旨在让学生于实践中切身感受艺术文化的魅力,形成学生对艺术孜孜追求的执着态度,培养学生对最终作品呈现所应具有的综合能力及责任感。
舞台服装设计课程目的在于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舞台服装设计师。但它绝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具有技术层面的设计者,而是要做到全方位育人。
2018 年9 月10 日教师节,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明确“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青年教师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工作全过程,必须具备对价值观与文明的传承的责任感,了解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及中央对高校的要求,教书育人,具有世界眼光与敏锐的洞察力,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前沿视野。本文以舞台服装设计课程作为艺术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探索的案例,结合课程本身所联系的历史背景与学生所需感悟的历史文化,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中,发挥课堂思政育人的引导作用,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