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莹莹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天津 300000)
接受美学在20 世纪60 年代首次被提出,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接受美学在研究文本的过程中不再只注重对原作的理解和掌握,而是更加侧重以读者为研究中心,注重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正视读者对作品的重要意义。
Wolfgang Iser 是接受美学的另一重要代表,与Robert Jauss 一同被称为“接受美学双璧”。Iser 认为,文学本文在读者阅读过程中才能现实地转化为文学作品,本文的潜在意义也是由于读者的参与才得以实现。本文往往具有结构上的“空白”。所谓“空白”是指本文中未实写出来或未明确出来的部分,或本文已实写出的部分向读者暗示或提示的东西。“空白”是吸引与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本文、形成作品的动力因素,是一个与读者的阅读行为同时展现的动态概念。文学作品中存在各个层次的意义空白,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译者作为第一读者,需要以意义空白理论来指导翻译,去填补原文空白,避免译文空白,为译本读者提供最佳译本。
伊瑟尔提出的“隐含读者”概念认为,理解文学作品所造成的影响和引起的反应,必须要允许读者的存在,并且不以任何方式预先决定他的性格或他的历史环境。根据其所提出的“隐含读者概念”,使译者对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即读者在阅读活动中,虽受限于某些文本内容和文本结构,但他们有充分想象自由。因此,在文化翻译中,从译者的角度出发,应该考虑译文是否能被接受者所接受。
The great majority of them sunk in the first or second grades,called hsius’ai(B.A.) and chujen(M.A.) respectively.Still a greater majority never reached even the first grade,and they were called the “students”or chusheng.(Lin,2009:233)
译文:
大部分人则很体面地成为了最初两级的秀才(相当于学士),和举人(相当于硕士)。还有很多人连秀才都捞不到,则被成为“童生”或“诸生”。(郝志东、沈益洪,2007:171)
译文中”秀才”和“举人”,是中国古代考试体系中的两个学者等级,译者采用音译及附加解释B.A.和M.A.的方式进行翻译。西方人首次见到hsius’ai,chujen这两个单词时,除了能够发音接近外,几乎是很难明白这两个属于的真正含义。虽然B.A.和M.A.与中国的称谓有很大的区别,并且学士这个术语起源于西方,是指学术高度,而学士在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当中则被赋予了更大的意义。尽管在这一翻译在意义和性质上与传统中文术语相去甚远,但林语堂以从读者角度出发,填补了文化词汇中意义的空白。
With a jar of wine,Li makes a hundred poems,
He sleeps in an inn of Changan city.
The Emperor sent for him and he’d not move,
Saying,“I’m the God of Wine,Your Majesty!” (Lin,2009:261)
译文: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郝志东、沈益洪,2007:191)
林语堂为了达到诗中的韵律之美,用“威严”来呼应“城市”。更重要的是,“陛下”这个称谓在西方国家广泛应用,是官员和平民对国王或女王表达敬意和尊重的称呼。因此,西方人对这个术语更为熟悉。同样,林语堂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中国的“臣”的含义。因为上帝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中是非常特别的寓意,因此“酒神”这样的翻译方式也是译者从读者的动机和角度出发。“上帝”是神圣的,同时它与中国文化中的“仙”的意象也有相似之处。林语堂中国文化翻译中采用的归化策略,填补了意义与意象中的空白之处,使西方读者阅读和接受起来更加轻松。
接受美学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极大丰富了文学翻译的研究视角。本论文以《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为研究对象,以富含中国特色的文化词语为研究对象,分析得出在翻译过程中从读者角度出发,填补原文中意义的空白,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更加符合受众者的期待视野,既考虑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又符合读者的审美体验,使译文更加能被读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