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红
(河北省任丘市出岸镇第一中心小学,河北 任丘 062550)
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数学课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枯燥乏味,很多学生一上数学课就没精打采,数学成绩的差距就比语文大很多,其实有许多学生数学成绩不好,不是他们不聪明,主要是因为没有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他们的积极性不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关键是老师上课要生动,富有吸引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听课,因此我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如下。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和保障。有的师生关系搞得很不好,师生之间有了隔阂,这种情况下,老师上课也不来劲儿,学生本来对老师就有成见,也就不爱学这一课。师生处于这种关系,老师怎么能把课上好,学生又怎么能学得下去呢?师生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风气,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等,如何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呢?这里老师应该起主导的作用,我们老师是成年人,又受过高等教育,主动担起维护师生关系的责任,和学生亦师亦友,关系融洽。
老师被称之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老师的思想觉悟不能去和学生比。常听老师抱怨某个学生不听话,不懂事,你教他半天,他路上遇见你连理都不理,有时候课堂上还故意气你捣乱。作为老师,没有必要和学生一般见识,学生毕竟是孩子,受的教育也少,再加上有的学生家庭教育也不好,因此老师从多方面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爱,以消除学生心中对老师的成见,觉得老师是真的为他们好,是可敬可亲的人。法国大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这样师生关系就融洽了学生就会爱上这个老师的课,学习成绩肯定会提高。
一个优秀的老师有1000 种方法去教育学生,一个愚蠢的老师用一种方法去教育1000 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行为,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对症下药,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以前教过一个学生,他的数学成绩本来是不错的,可是有一段儿时间,几次测试,他考得都不行,上课也显得没精打采。后来我找这个学生谈心,才知道,他在学习二次函数时,没有听懂那一章,他下了很多功夫,也没有搞明白,以至于他心情很沮丧,影响了后面的听课。我开导他,给他讲了一番道理,同时又给他讲了几道例题,他总算有些明白了。后来他信心倍增,成绩很快就赶了上来。还有一个学生,脑子挺聪明,就是太马虎,如何让他改掉这马虎的毛病呢。为此,我颇费了一番脑筋,我通过找这名同学周围的人了解到,原来这个学生父母在外地打工,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对他过分溺爱,缺乏对他的要求,什么也不让他做,因此这个孩子没有什么自理能力,生活上过分依赖,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从而导致了粗心大意的毛病。为了培养他独立的能力我上课时把班里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担任其中一个组的组长。他领着他们组的七八个学生和别的组进行比赛。为了小组的荣誉,他绞尽脑汁认真对待每一次小组之间的比赛,时间长了就改掉了马虎的毛病。他学习很认真,成绩也提高很多。
兴趣出天才学生在学习上是否主动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所学科目有没有兴趣,有兴趣,他们自然就会主动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老师在授课时,把知识性和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学生们讲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故事,这样他们学数学的积极性。就会高一些,就会更主动些,一次上课,我见有许多学生没精打采,就给他们讲了个故事,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年轻时到京城考试,考官结合给他们出了与数学有关的对联儿,并且说,只有过了这一关的人才有资格进入考场。考官的上联是:一叶孤舟,坐了二三学子,启用四浆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苏东坡对下对的下联是: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考中这股对联堪称完美,将考生的艰辛与刻苦情况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学生们听了这个故事后就来劲了,我趁热打铁的叫学生们说说这幅对联包含的意思。有的学生对这幅对联的评价很高。最后我说,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尚且把数学学得这么好,何况我们呢,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数学就这样学生们一个个精神抖擞。
目前,课堂教学依旧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要十分注重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和优化,强调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客观性,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及问题解决的策略。以具有初步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同时又强调课堂教学的人文性、社会性,发展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培养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着重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心体验,注重知识、智能、情感和行为的组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