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淑芳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十九大以来,以手工技艺为代表的文化形态的修复重新成为全民关注热点。传统手工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好时机,政府、高校和企业继续发挥工作站积累的优势,通过非遗研培计划对传统工艺集聚地持续进行关注和帮扶,让传统工艺赖以生存的土壤更加坚实,从而可持续地助力文化富民、乡村振兴,让民族手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伴随着世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较高的重视度,国内外诸多学者逐渐关注农村传统手工艺代际传承和培育手艺农民的课题研究。较之日本、韩国等视传统民间艺人为“文化财”,我国传统手工艺却还在流失。所以,我们对传统手工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农村手工艺传承的传承方式、传承机制等。我国台湾从实际着手,研究并实施“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并将民间艺术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课程体系,很好保护并发展了我们的传统手工艺。此项目的创新正是在这些研究基础之上,不但正视传统手工艺代际传承问题,还从更深层次的需求侧改变倒推研究传统手工艺者摒弃初心、生产力低下、传统手工艺品失去市场等问题的根本原因。
落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举措,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2020 年全国两会热词之一。自“十三五”规划将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一度成为社会“高烧不退”的研究课题。而最初被农民视为“看家本领、养家糊口”的传统手工艺也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慢慢地被机器所替代;进而,一些传统手工艺制品一步步被工业品替代;最终导致原本可观的手工艺创收减少直至下降为0。部分传统匠人丢弃了自己的手工艺,忽略了手工艺带给他们的收益。
工作任务主要分为:
1.乡村传统匠人摸底。走访搜集浙江省现有的传统匠人,了解手工艺发展历史。调查传统匠人手艺传承方式及机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其对传统技术的重视度及社会价值评估,掌握传统匠人对传统技艺的心理变化,汇总撰写工匠精神调研报告。
2.传统手工艺品市场需求调研。收集不同类型的传统手工艺产品,从供给侧了解产品原材料、制作过程、销售途径。同时通过互联网调查分析市场对于传统手工艺品需求变化,汇总形成传统手工艺品需求调研报告。
3.在乡村建立工作组。结合两份调研报告,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手工艺品。发扬工匠精神、秉持工匠初心,与传统匠人共同创新创造“艺术+效用”的产品,激发传统匠人创新热情,回归传统手工艺行列。
4.匠人电商化。从这门技艺发展源头、传承方式开始,将工匠文化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将传统手工艺概念输出。然后再近一步把传统手工艺原材料选择、制作过程搬入电商平台,让消费者充分认识每一款手工艺品背后的文化精神,形成自主电商品牌,利用电商平台销售自主开发的产品。
5.产业聚集,乡村振兴。以传统工匠为中心,大力开展学校与乡村的合作,鼓励村民学习传统手工艺,制作手工艺产品增加收入,促进乡村发展。
坚持“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分享是最好的传播”的原则,将传统匠人借助电子商务推进大众视野。创造乡村就业工作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带动乡村原材料生产、手工艺品制作学习,在“艺术+效用”的前提下,打造特色电商传统手工艺品牌、特色乡村,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比如旅游、民宿、餐饮等,实现乡村振兴。坚持“创新、绿色”理念,努力研究实践一条“艺术+乡村+电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希望能够起到几点作用:
1.国家层面。“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是今年政府发展目标。在这一政策导向下,我们致力于帮助传统匠人重拾传统手艺,开发创新传统手工艺品,利用电子商务让社会更加了解并认识中国文化遗产,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坚守传统文化的行列,这不仅开拓了传统文化产业的电商化通路,更有利于借助互联网平台助力传统文化产业良性发展,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壮大,带动农村手工艺创新创业,实现脱贫增收。
2.乡村发展。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制约乡村发展建设,复兴传统手工艺可以有效缓解这一压力。调研市场对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变化,结合产品制作特点,创新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手工艺品。通过电子商务营销宣传推广,打造乡村特色手工制品。吸引乡村富余劳动力加入传统手工艺原材料开发、产品制作、打造电商手工艺品自主品牌,进而打造特色手工艺乡村。
3.学校专业建设。传统手工艺与职业院校“联姻”,开展适合于本地区、本校专业情况的校本合作。发挥职业院校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手工艺传承发展。同时,乡村为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学生以小组形式成立电商工作站,运用电商专业知识,帮助农村开发扩展传统手工艺品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