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2020-12-07 13:22:30马超
魅力中国 2020年38期

马超

(河北省任丘市出岸镇出岸中学,河北 任丘 062550)

语感,是以语言习得为基础,经过长期的语言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对语言的全方位的敏锐感觉,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语文学习者准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语感可以说是人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只有在言语实践中获得了语感和经验,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如何对学生加强语感训练,培养语感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诵读 渗透语感

语感能力培养的基础是读懂课文,对学生来说,读是一天也离不开的。只有诵读,才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占有、体验语文材料,对语文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和吸收。如《安塞腰鼓》一文,课堂上倘若只有老师的讲析,即使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也无法理解那恢宏的气势,壮阔的场面;只有通过读,反复地大声地读,才能体味出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生华。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诵读是十分重要的。

老师的范读,对于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培养学生语感能力至关重要。所以,教学中老师要注重范读。将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用自己的有声语言再现出课文的意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力量。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知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的语感能力。

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要读出作者淡淡的喜悦夹杂着淡淡的哀愁的意境美;郦道元的《三峡》,要让学生用不同的语音语调读出山的肃穆,水的汹涌迅猛,春冬景色的精美以及秋景的凄凉悲伤。

此外,对于那些精美的诗词曲赋、名篇美文、还应要求学生背诵。这既有利于学生语感培养,又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

二、展开想象 丰富语感

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像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离开积极丰富的想像,既难以理解教材的内容,又难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张开想像地翅膀,从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层面对同一部作品提出不同的见解,而不应该规定学生只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如果简单划一、强求一律,就等于扼杀了个性,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感情,窒息了他们的语感活动,最终导致其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及理性思维能力的萎缩。比如,阅读感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由于感知者个人文化背景、生活经验的差异和联想想像活动的不同,有人获得的仅是“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有人体味的是一种苍凉,悲壮的情韵;有人或许感触到的是大自然生命力的律动;有人则审视到了大自然雄浑静穆的美。此时教师不能简单地判断,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篇作品产生同一感觉,在作品语感的园地里,应该万紫千红,百花争艳。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是触动想像,培养语感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现场模拟 体会语感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让学生模拟角色,表现示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加强对人物形象,思想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时,笔者先出示警官奥楚蔑洛夫判案时的四幅图画,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排好次序,然后给画面配上画外音。学生一下子变得兴致勃勃,不一会,就调整好次序,开始模仿文中人物的语言。有粗声粗气的:“我决不轻易放过你。”有和颜悦色的:“这是他老人家的。”“说这狗是我找着的,是我让人送上的。”通过模仿,一个变化无常、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奴才形象就站在了学生面前。象《皇帝的新装》、《麦琪的礼物》等课文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当堂模拟表现,这样不仅能体会语感,更能深刻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比教师单方面的说教分析效果更好得多。

四、揣摩语言 激发语感

语感获得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还必须进行适当的语感分析,也就是对课文的局部语言分析,即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咬文嚼字,考究某个字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微言大义”,仔细琢磨精彩的句子,段落的妙处及其蕴涵的艺术魅力。

如散文《背影》中,作者抓取几个动作,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写了父亲穿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背影”。“走”“探身”“穿过”“爬上”“攀着”等一系列动词构成了一组组缓慢播放的镜头,学生在揣摩中,不禁被那淳朴、无私的父爱所感动。又如《春》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中的“闹”字,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把它换成“叫”字,让学生体会“闹”字的表现力。学生通过揣摩比较发现“叫”字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而“闹”字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在其中,内涵丰富得多。

经典的分析字词,使学生领会其妙处,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去品味作品语言的情趣。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剖析、点评、指出其精妙所在,很容易激励学生的语感。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当前阅读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关键。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轻松事,要有长远计划,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训练,要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措施。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激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切实地得到培养、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