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敏
(河北省定州市大王耨小学,河北 定州 073000)
当今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活动模式。这一活动必须建立在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是有效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的关键。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外在表现,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将自己的已有经验、观察所得、思维想象、创新发现和自己在活动中情感体验相互交流都必须建立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会说”,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有如下浅见:
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允许学生犯错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当学生是同学、知心朋友,是他们的合作者、引导着,学生还有什么顾忌不敢“说”呢?如果教师自居长辈,神色严肃,语调沉重,那么,学生生怕说错了什么,整个课堂绝对是一潭死水。
视每个学生为自己儿女,心中充满无尽的爱。课堂上有了爱,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多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生命个体的存在;课堂上有了爱,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这样,学生才会自由自在的地学习。
只是心中充满爱还不够,还要讲究爱学生的方法。真诚地倾听、激励就是好方法。蹲下身子(放下师尊架子)悉心倾听(听开拓者讲述);共享成功快乐,善意提出建议。这样一来,学生不自觉地就把你当成同学、队长。
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说”的能力,必须让学生有“话”可“说”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它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特点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属于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还有什么疑惑。
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指听课,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听课不仅指听老师上课,而且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发挥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特别是自己读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
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听老师上课,也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
学生在熟悉内容或倾听别人发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各个步骤、思路去有序“说”。
学生通过读教材、读书刊,听上课、听发言后,让学生讲“读”、“听”的体会,可以加深“读、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讲教材内容;讲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讲自己存在的疑问;讲概念、性质、法则中用词的准确性等。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通道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完整过程,是不全面的。通过学生大胆地讲,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讲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都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恰当运用关联词,就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方式。例:因为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商大了,所以这位同学算错了;如果……那么……;先……再……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不少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过细,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这样的教学,只能把课堂教学的“双向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针对这种现状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兴趣,教师让学生通过同桌互说、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试说,并归纳出最简练的语言,多给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和教师反复的讲述之中。
因此,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重视学生说的质量,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以全面提升,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