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雄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学籍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开展中的核心组成,该工作开展涉及到学生在校期间整个学习过程,也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状态、学习结果以及学习资格的认知。通过对学籍档案的科学管理,可以实现对学生在校期间具体情况的掌握,不仅是学校掌握学生具体情况的主要手段,也是进行人才培养标准衡量的主要依据。但是现阶段在学籍管理工作开展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籍管理工作尚存问题,需通过对针对性解决措施的提出最大化提升档案管理效果。
部分高职院校所建立的时间相对较短,这就使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制度的构建呈现出不完善的状态,甚至部分学校为促进自身发展,选择照搬其它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导致其学籍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较大影响,未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导致学籍管理工作开展受到限制[1]。
虽然现阶段我国信息化技术发展迅猛,但是受到学校发展现状、资金配置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呈现出相对滞后的状态。而信息化对学籍管理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如若信息化建设滞后,意味着学校就业处、财务部、学院系部、学工处等部门之间无法进行有效信息交流,进而限制学籍管理工作开展。
高职院校要想实现对学籍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开展,需侧重对学籍管理制度的完善,以此达到促进学籍管理工作长久发展的目的。在现阶段学籍管理工作中,其学籍管理工作开展必须按照规定章程开展工作,通过对相应制度流程的遵循,实现学籍管理工作的稳定开展[2]。基于此,高职院校需侧重对学籍管理制度的重新修订和完善,并引导学籍管理人员进行工作理念的转变,结合对服务目标与服务理念的融合,实现对学籍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健全。在具体学籍管理中,学校需进行学业预警制度的完善,并对现阶段学校的电子学籍注册进行规范。并通过对学生成绩的严格、多元化考核与管控,强化学生学籍异动管理制度,进行学生退学制度的完善与明确,实现对学籍管理制度的健全,为现阶段学籍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和保障。
高职院校进行学籍管理工作,需要侧重信息化建设的大力开展,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来实现学籍管理系统的构建,进而在提升学籍管理效率的基础上,推动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开展朝着信息化的方向不断发展。针对学籍管理系统的构建,可以实现传统文字学籍档案转变为电子数据。并结合网络技术的建设,实现学校沟通成本的降低[3]。针对学籍管理工作开展,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和繁琐性,不仅需要对在校大学生提供服务,还需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供相应的服务。这就意味着学校必须进行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与完善,以此确保其学籍管理工作的开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另外,通过对毕业证遗失补发申请、学籍证明办理、网上答疑等功能服务,实现学籍管理系统作用与价值的最大化发挥。此外,高职院校通过对学籍管理公共交流平台的构建,可以实现学籍管理工作的创新,进而推动学籍管理工作的开展。
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开展效果与管理人员业务能力、职业素质之间存在直接联系,作为学籍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学籍管理人员其自身素质能力、业务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学籍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基于此,高职院校必须侧重对管理人员责任心、素质能力、业务水平进行强化,并且依据管理人员具体情况进行学科知识、教育理念的培育。基于此,高职院校应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培训计划的科学制定,对学籍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教育,使得学籍管理人员进行学籍管理知、能力、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此外,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对进修学习、研讨会的开展来帮助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经验的掌握与了解,进而达到强化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
综上所述,学籍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自身管理、经营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也是高职院校能够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此,要想实现学籍管理的进一步强化,需侧重对现阶段学籍管理问题的分析与掌握,结合强化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强化管理制度机制完善以及强化人员素质培养来提升学籍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