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凯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2012 年“互联网+”概念被提出以来,将“互联网+”概念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呼声越来越高。“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要求高校教师以互联网媒介为主,以教学设施为纽带,将新颖的教学资源展现给学生,使大学生自主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成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新时代下,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化、开放化以及多元化的文化,互联网已成为他们接触新环境、学习新事物、掌握新技能的新阵地,但在以互联网为媒介传播的过程中,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也在不断地交织、碰撞,不乏带有迷惑性、误导性的信息,使大学生无意识地接受,导致其出现思想偏差,甚至有赌博、色情、暴力等极其恶劣的内容,深层化的影响了高校通过正面舆论导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传统思政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往往会以“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来传授知识。这种高校传统教育模式随着“互联网+”思潮的到来受到了冲击,大学生可以通过不同媒介选择自主学习、向老师提出疑问、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老师互相探讨,通过更多的平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而“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方式会使大学生感到课堂枯燥无味。
由于网络自身附带隐蔽性特征,部分高校大学生缺乏道德约束力,存在行为失范问题。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中对于不实信息缺乏辨别力,随意转载,随意评论,更有甚者没有道德底线,对他人进行抨击。有些大学生网络技术出众,却不利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谋福利,而是窃取他人信息并通过出卖信息获得私利。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自身的价值观的问题,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予以纠正,引领青年大学生树立主流意识形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传播更加技术化、便捷化、精准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具广泛性。在课上,促使教学模式转型,更加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使得大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在课外,大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极易受到“互联网+”时代下各种新技术的影响,这同时也给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互动学习平台。
掌上信息在“互联网+”时代已成为新的趋势,大学生通过手机、iPad 等媒介可以浏览当下最热门的时政要闻,并且在浏览信息的同时可以参与话题的讨论、发表个人的见解,从而潜移默化的接受各类思想。“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采用有效方法,借助网络传播信息的时效性,能够网上互动,更快的传播和反馈正能量。大学生在浏览网络信息过程中,通过对网络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再次传播,增进了互动,使得大学生更加近距离的了解社会时政,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将原先的思政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新时代大学生追求多元、个性、开放,高校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特性采用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特质进行针对化教学,注重过程教学,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并且“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主客体的关系也在变化着,学生可以成为老师,老师也可以成为学生,双方都是教育的主体,这不仅使老师更加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学生自主学习。
在“互联网+”普及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应不断丰富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讨论当中来,增加教学课程的吸引力。高校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主动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扩展网络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互动,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新的学习体验,无形之中产生学习思政课程的兴趣。
“互联网+”时代下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变革具有新的特征,通过网络管理模式能够充分整合、利用各类资源和优势。要弘扬正能量话题,把握校园热点议题的主导权,加强对学生言论的引导,使得大学生的言论导向不脱轨。同时要培养具有意见发言权的先进分子,先进分子对于热点话题的意见评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