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班集体面临的发展困境及其解决途径

2020-12-07 23:20廖晓倩
山西青年 2020年4期
关键词:班集体班干部集体

廖晓倩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班集体是传统教学的基本单位和大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组织。[1]一个优秀的班集能够发挥朋辈效应,对大学生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促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校班集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我国培养输送了大批骨干人才。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机遇和挑战并存,对高校班集体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发展什么样的高校班集体,如何发展高校班集体”成为新时代高校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新时代发展高校班集体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地生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历来的传统,而今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踏上了新征程,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心偏高”,片面注重其社会价值而忽视了个体需要,出现工具主义倾向。班集体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基础平台,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真正做到“落地生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必须加强班集体建设,充分发挥班集体这一“组织”的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渗透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要从高处落到实地,“走好最后一公里”,新时代加强高校班集体的建设不容忽视。

(二)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带领下,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当前,我们正行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新时代新使命召唤着时代新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对青年大学生寄予殷切的期望。集体主义教育和大局意识只有在真实的集体中才能真正贯彻落实,高校班集体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沃土,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集体意识,引导其把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把小我融入大我,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的辩证统一。

(三)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主文化”,是当代中国精神的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班集体文化是班集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本班集体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并且被集体成员普遍接受和共同尊崇的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实质是一种“亚文化”。当前,我国高校班集体文化有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文化”相一致的价值和观念,也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文化对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的班集体文化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向上向善的激励和引导作用,而消极的班集体文化则会对社会经验尚浅、辨别能力较差的大学生起到一定的误导和腐蚀作用。因此,在高校班集体建设中对于文化建设这一重要环节应加以规范和引导,在保留其个性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向同行,使高校班集体成为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二、新时代高校班集体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一)成员目标需求多样,集体意识薄弱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互联网技术飞跃进步,社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单一型人才已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成为了新时代人才需求的主流。“学院和大学从来不会高居于虚构历史神话的顶层,它们常常屈服于周围环境的某些压力和约束。反过来,它们也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进程。”[3]因此,一方面,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变革培养机制,实行了“大类招生”、“自主选修”、“学分制改革”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制的实行拓宽了学生自我发展成才的自由空间,但会导致出现“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淡化了班集体的概念,削弱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另一方面,从大学生个体出发,当前高校大学生多以“95”后和“00”后为主体,他们的未来有着多样的选择,个人成才期望不同,对高校集体有着不同的需求。譬如,立志走学术路线的大学生对学术指导的渴望较为强烈,以创新创业为目标的大学生对高校集体提供相关政策的扶持较为急需。他们个性显著,注重个体目标的实现,容易忽视了集体目标,很难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导致目标需求多样,集体意识淡薄,班级凝聚力不强。

(二)班集组织结构松散,工作队伍能力不足

相比于中学较为封闭式的教育模式,大学教育以学分制为主,学生凭借专业和兴趣选修课程,班集成员的课表都不尽相同,上课时间地点也没有固定统一,班集发展的自由度和灵活度更大,班集组织结构趋于松散化。一方面,当前还有部分高校未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应不低于1:200 的要求,辅导员队伍力量薄弱。为解决人员配备不到位的问题,有些高校从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研究生中选聘部分兼职辅导员。此举虽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人员紧缺问题,但由于兼职辅导员流动性大且实践经验较为欠缺,很难协调好自身学习任务、教学工作或行政工作与班级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使得他们只能完成上级分布的一系列硬性任务,往往忽视了精神层面的管理,不利于班集体的建设。另一方面,高校班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首先,班干部的选聘制度不完善,班干部的产生方式单一,多以辅导员指派或学生投票为主。有些学生竞选班干部仅为了给自己将来的毕业简历“镀金”,动机不纯,功利主义倾向明显,在其职未能谋其位;其次,班干部的培养机制缺失。在班干部队伍成立以后,高校对班干部缺乏相应的能力提升培训和管理方式指导,班干部工作能力不足,有些凭借着先前经验或自我感觉开展工作,管理模式滞后和管理方式不恰当容易导致“好心办坏事”,久而久之导致班干部成为与班集体相脱节、独树一帜的群体,群众基础薄弱,号召力不强,不利于集体团结。

(三)班集体文化建设匮乏,活动流于形式

班集体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基因直接决定了学校生命的底色,也决定了学生的生命底色。文化因其具有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具有生命力,班集体文化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灵魂,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然而,当前高校的班集体文化建设依旧很薄弱,显性文化建设和隐性文化建设都亟待加强。首先,高校的班集体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不够完善,缺乏制度保障,学校高层管理者对班集体的文化建设重视力度不够;其次,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能力参差不齐,未能充分发挥引领作用,队伍后备力量不足。有些高校由于种种原因,班级管理工作未能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主要由辅导员全权负责和管理,一个辅导员往往是多个班级的“家长”,身兼多职,能完成班级的日常工作已是不易,对班集的文化建设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再次,班集文化建设需要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齐头并进,但当前部分高校的班集体文化建设导向性不强,大多是为了应对检查追求评比,只停留在室内布置装饰、班徽、班服、标语、黑板报等显性文化建设,忽视了班风学风、班级活动、学生行为规范等隐性文化建设,出现了“缺胳膊少腿”的现象,文化活动缺乏创新性,流于形式,班集文化缺少灵魂,不能可持续发展。

三、新时代加强高校班集体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实行目标管理模式,强化集体主义意识

习近平在给北京大学同学的回信中指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4]当代大学生是与新时代共前进的一代,他们作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只有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中国梦、社会理想紧密结合才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班集体就可以以此为目标,为大学生多元能力提升营造良好环境。[5]比如,可以通过开展知识竞赛、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类竞赛,也可以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组织能力素拓活动等等。高校班集体在建设过程中及时引入目标管理理论及其操作方法,发挥目标管理的控制和激励作用,引导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成才目标与班集目标、学校培养人才目标达到根本契合与统一,进一步促进班集与个人的共同发展,既能激发大家努力前行的动力,又能确保个人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始终与党和国家的需要相一致。在实现集体目标的过程中,当出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二者矛盾的解决,既能增强班集体的协调性与统一性,又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集体主义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

(二)提升管理人员能力素质,壮大干部队伍力量

首先,要壮大辅导员和班主任教师队伍力量,通过日常教育培训、职业能力比赛、经验交流、评价反馈等形式加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建设,打造一支既敬业又专业的班级育人教师队伍,使之成为班集体建设的行家里手,善于借助班集体开展创新育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6]辅导员、班主任作为班集的直接负责人,是班集体建设的设计者和推动者,其自身能力的高低会影响班集体建设的成效。辅导员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走进学生的心里,推动问题在班集发现、矛盾在问题化解、关怀在班集送达,杜绝形式主义,要拿出建设优秀班集体的实招,不断增强班集成员的幸福感、获得感。其次,要选拔好班集体建设的“领军人物”,充分发挥班干部的骨干作用。通过民主科学的方式选任出班干部队伍后,辅导员或班主任应就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艺术等方面进行必要指导,从生活和学习上加以严格要求,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班干部的执行能力,促使各班干部在其职谋其事,切实发挥“头雁效应”,作好表率。

(三)注重班集文化建设,提升集体凝聚力

文化是根植于心,外化于行的隐形教育力量。成功的班集体文化建设,会为集体成员的成长、成才打上自己班集特有的“烙印”。班集体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一墙一画就能建立起来的,要久久为功,下足功夫,达到可持续可传承。加强班集体文化建设,首先,学校相关部门领导要将班集文化建设纳入日常工作和评价考核体系中,加大对班集体文化建设的资金扶持,优化校园环境,为班集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其次,班集文化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坚持高校班集体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拓宽高校班集文化建设的内涵,在做好班集物质文化建设工作的同时,要注重集体精神文化的培养,把班集文化建设的诸项工作融于日常管理、教育教学等各个环节之中,形成“事事可育人”的观念。再次,要创新文化活动的形式,把握好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班集成员的积极性,形成“一班集一品牌”。最后,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网络的土著居民,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学校门户网站、校园广播台和“两微一端”等媒体的作用,通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题专访等形式,凝练总结和宣传推广学校各先进班集体的典型经验和显著成效,切实强化舆论的导向作用,为高校班集体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猜你喜欢
班集体班干部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人心齐,泰山移
警犬集体过生日
竞选班干部
温暖的班集体
竞选班干部
立足班集体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班干部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