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其现实价值

2020-12-07 22:12何丽琼
时代人物 2020年34期
关键词:马克思共同体命运

何丽琼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南京 215300)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意指世界上所有国家、地区都是生存与共、命运相连的共同体,倡导各国时刻谨记“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全人类共同的命运为关怀指向,共同建立一个共识、共生、共荣、共建、共享和共赢的世界。这一思想是继承前人优秀思想基础上再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形成的一种新的全球价值观,自其2013年提出以来,至今已逐步成为国际共识。它是我国基于对当前社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上,对当下的国际形势和诸多问题给出的中国方案,既是一种外交战略,也是一种价值哲学。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它不仅有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核,也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同时因时代的发展,其也有着区别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核

我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就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核。

“人”的本质概念。马克思认为人不是思想中抽象的个人,而是生活中具体的、现实的个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正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每个具体的个人都是在集体中产生、发展、灭亡的,我们每个人在集体中学习,在集体中收获,没有脱离了集体的孤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的每一个结点。人类共同生存在地球这个大家庭中,荣辱与共,命运相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在马克思“人”的本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世界历史观。马克思提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分工逐渐精细化和普遍化,而随之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并逐渐发展为全球性的联系。每个国家的发展进步都成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历史开始成为世界历史。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人类就已经同呼吸共命运,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提出的现实依据。

关于“共同体”的思想。基于对过去共同体的研究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思考,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三种形式的共同体,即本源共同体、虚幻共同体和真实共同体。在这三种共同体的研究中,马克思提出真实共同体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的社会形态。个体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在这一共同体中都能得以实现,而随着个体利益实现的同时共同体的存在价值也会得到证明。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全人类的层面出发,考虑人类的共同利益,希望各国一同解决当前面对的全球性问题,从而建立一个和平发展的美好世界。究其实质,这二者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也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实践。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但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还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质因素。

“和睦相处”的文明观。中国自古就推崇“和谐共生”的相处模式。西周思想家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孔子也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种文明观强调尊重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合理处理分歧和矛盾,从而实现和睦共处,繁荣发展。自古以来中国与境内各民族、周边国家间大多时候能友好往来,与这一文明观不无关系,这种“以和为贵”的文明观,使得各民族各国家间能够相互依存、和平共处。一直以来,这种文明观在我国都得到了很好地继承,中国承诺永不争霸,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平建交,并提出“一带一路”等倡议促进各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等等这些思想和措施都是对这个观点的延续和发展。

“先义后利”的义利观。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素来以“先义后利”为其正统义利观。自古以来也流传下来颇多重义轻利的经典言论,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为浮云”等。也有诸多为义舍利的仁人志士,如“瘦羊博士”甄宇、“不讨账、烧欠条”的宋清等等。这种义利观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价值取向上,追求精神满足高于物质利益,重道义而轻利益;在处事方式上,提出利益获取的前提是符合正义,强调利益的“正当获取”。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强调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多想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其中都有义利观的体现。

“兼容并蓄”的平等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场合都强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内容不容干涉,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当以平等相待为前提,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需得建立在平等相待的基础上,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的重要保障。中国古代无论是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还是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中国古代的这些平等思想,是近代先贤追求平等、民主等价值观念的可贵的借鉴资源,也是当下我国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社会的重要的价值基础。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核心观点是“天人合一”。在当前全球生态失衡的问题日益严重,甚至危害到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时期,对这些问题唯一且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世界各国联起手来,共同解决。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再强调各国要齐心协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独特的现实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了其中优秀的思想资源,但其绝非完全的继承与吸收,还有建立在时代性、全球化背景下对这些思想的创新与超越,有着区别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在于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超越

因产生背景的限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文明观”“义利观”等不可避免的带有封建社会的的特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些观念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突破,形成了更加科学的理念。例如,比之倾向于大国对小国、富国对弱国的单方面施舍的旧“义利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追求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共赢;相较于仅仅停留在对平等的空想追求中的旧“平等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强调建立真正民主的政治;而“生态观”方面,较之以往人对自然的单纯畏惧,现在提倡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长期以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要运用于调节民族内部人与自然、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其上升到国家间关系的层面,这是质的飞跃。除此之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包含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等新思想,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所不具备的。

在于其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升华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带来了新发展。它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而且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注入了新的思考。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全人类的共同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向,即建立“真实的共同体”,但他并未提出将这种希望付诸实施的具体方案,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朝着这一方向迈出的现实的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与当前的时代发展趋势相结合,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构想,并详细阐述了实践这一理念的中国方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但也要明晰,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马克思真实共同体的实现,它更多是一种实现马克思真实共同体的工具、手段,亦或是过渡方式。这一思想也并不完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和补充,逐步成为全体人民的共识,指引人类共同为之努力奋斗,最终实现马克思真实共同体这一终极目标。

早期马克思提出的这些共同体思想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真实的共同体”的实现是以“虚幻的共同体”消亡为前提的,即消灭了资产阶级国家后才能实现,所以马克思并不承认阶级国家,尊重其他民族、国家,实现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共生共处也就无从谈起。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充分认识到,虽然全球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但由于不同国家地区间的利益差别和发展不平衡,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世界格局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及其意识形态也不会立即消亡的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这一现实,承认并尊重多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并倡导包容文明的多样性,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应该平等相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也为我们应对全球化背景下“文明的冲突”指明了方向。

在于其对当今社会时代趋势的把握

作为构建当今世界新文明秩序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最主要的特性为时代性。世界处于普遍的联系中,所以任何国家或民族都无法孤立发展,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互联网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日渐增多,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文化等领域,各国之间已然处于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态中。另外,国际形势复杂,各种势力暗流涌动,全球性气候变化、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等诸多严重阻碍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的问题又亟待解决。但是当前的治理机制治理效果不显,以美国为首的部分主权国家又支持力度低、集体行动力弱,使得这些问题无法得到切实解决。在这种情势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应运而生,它立足于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来探讨个体、民族、国家与“全人类”这个最大的共同体之间的关系,追求建立价值的共同体、责任的共同体、安全的共同体、发展的共同体、情感的共同体,为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不仅能帮助破解当下遇到的问题,也有利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2000年联合国通过了千年发展目标,经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人类依然面临诸多困境,所以在2015年9月举行的历史性的联合国首脑会议上193个成员国一致通过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就未来15年全球社会、经济和环境,以及与和平、正义和高效机构相关的重要方面等达成了协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诸多方面高度契合,它的实践必将助力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切实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猜你喜欢
马克思共同体命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马克思像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命运秀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