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大连市中山区东港第一小学,辽宁大连 116001
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教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学习探索性的培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探索意识,才能督促学生钻研数学学科本质和探索数学教学内涵。因此常规教学中数学课程内容较为浅层次和机械化,很难从数学知识本质和数学学科特点中抓住数学真谛。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对数学学科展开深层次探索认识,用深度学习加强学生对数学课程内容的深度性思考,掌握良好的解题能力,从单一性、表象性看待数学学习转化为多元化、多角度地开展学习行为。
探索性学习是一种“教”与“学”兼具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探索欲和探索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获得良好的课堂体验,从而慢慢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探索性学习可以结合学科实际情况融入课堂,让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从单一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促使学生学习方式从被动机械式朝着创新、灵活、综合学习的方向转化,使学生能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技能的掌握以及应用,最终达到解决问题以及提升实践能力的目标。
探索性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实践性、过程性、自主性和开发性几个方面。对于探索性学习来讲,学习实践性是基本特点之一。基于探索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需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其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查阅、分析、调查以及探索相关资料,从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实践,确保学生能够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从而掌握知识以及积累更多经验。
过程性是探索性学习的第二个构建要点,探索性学习非常注重学习过程的构建,即重视学生对思维方法的学习、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同时还要注重感性认识,也就是学生的学习体验。其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经历学习的过程,从中感受到学习乐趣,通过对乐趣的感知和体验来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探索能力发展[1]。
其次是自主性,对于探索性学习来讲,自主性应该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探索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等选择想要探索的内容,探索主题、收集资料、合作、讨论、撰写报告、成果展示等均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主要扮演主导者以及协助者的角色,确保探索性学习能够有序开展即可。
最后是开发性,探索性学习通常并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主要是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实际生活,并立足于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探索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如对课程内容的开发,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以及需求,开发相关的数学知识,又如对学习时间的开放和对组织形式的开放,学生的学习时间并不局限于课堂之中,课余也需要充分利用起来,继续开展探索行为。在组织形式上,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自由,可以选择独立探索,也可以选择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索。且在最后的探索结果,学生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呈现探索结果,例如将所学所知用文字报告、视频、图片等方式呈现给教师。
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严谨性、灵活性等特点,其知识结构的前后关联性非常紧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有较高要求,尤其强调学生的抽象思考能力、建模能力、推理性能力的发挥。探索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探索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学习体验,掌握更多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2]。
在构建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采用探索性学习方式开展课本探索,将教学、学习、探索聚于一身,学生即学习主题,学生即课堂主体,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挖掘者,这就决定着学生要扮演实践者、学习者和探索者三位一体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学会探索教材,探索数学知识内涵,做一个有探索能力的实践者,懂得思考,富有思想,做一个有思想的学习者,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2.1 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学生是发展变化中的人。小学数学教师要学会对数学进行深度学习,探索性地思考学生,探索性地思考课程内容,探索性地看待解题能力的培养,探索性地思考课堂教学,探索性地思考杂志等。第一,思考性地看待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思考过程及其思考习惯。了解为什么有的学生对数学没兴趣,不会思考,不愿意思考?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做错?有的孩子总是想不到?第二,思考性地看待解题能力的培养。数学问题是通过题目呈现的,解题能力也是小学数学教师教师的最重要能力之一。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学会从注重横向联系性和纵向拓展性的解题探索开始,探索性学习关键在于让学生能够加强动手,教师不应过分关注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遭遇的困难,困难的产生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难题的能力,学生只有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自身的能力才会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相关知识时,当学生看完视频之后产生了疑问,到底是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大呢?还是都是一样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先不进行讲解,而是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探索,借助量角器测量,得到了不同的答案,并鼓励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深入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经过大家的讨论以及在教师的引导与总结之后,得到结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3]。通过探索性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其能够验证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与他人比较,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将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2.2.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时,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审题习惯与检验反思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要让学生认真仔细的读完题目中的内容,并用铅笔把题目中的关键内容勾画出来,当作解决的依据。同时,教师也能够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综合性的探究题干中的内容与问题之间的关联,得出多种解决方法,并思考该种解决方法能否应用到其他方式中。如果遇到难以解答的问题,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使用图表法等方式对题目展开表征,通过直观的方式显示出给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联。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减少解题的时间,同时也能够防止小学生在解题时出现低级错误,例如写错、读错、抄错等,增加解题的正确率[4]。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了解到盲目下笔,不认真读题的危害,并针对性的根据学生常常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独特、缺少相应条件、存在多于条件下的解题策略。并在课堂后与学生探究分析得出“首先分析题意,其次理清关系、最后确定算法”的解题策略。
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养成检验反思的良好习惯。教师能够在学生解题后引导学生再次读题,探究题干中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现实生活经验分析得出的算式或者答案是否合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反思自身的解题策略是否存在不足,并让学生能够对自身的解题思维、解题技巧、解题经验等展开总结:反思在练习过程中存在着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出下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预防该种问题的出现等。并让学生反思通过本次问题的解决,获得了什么经验,还能够举一反三运用哪些内容中。
2.2.3 注重抽象能力的培养
数学拥有概括性与抽象性的特点,学生只有拥有较好的抽象概括能力,才可以对数学对象的认知实现质的飞跃。同时,新课标也对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学生能够感受到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而数学不但是一个长期而反复的过程,同时也是抽象概括的过程。有的题目只要分析出题目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就能够作出正确的解答,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问题来源于生活,并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视角来分析问题,并抽象出数学模型。同时,教师也需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能够从简单的问题切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受到抽象概括的过程。对于有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较差,教师就能够降低题目难度,展开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学会使用数学语言,归纳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与问题。
例如,“小明与小红家之间的距离为一千米,小明的速度为每分钟30 米,小红的速度为每分钟20 米,问两人会在什么时候相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够向学生反复提问到:“我们能够从已知条件中得出什么内容呢?题目的问题是什么呢?在数学中,1 千米表示的是什么?而20 米每分钟与30 米每分钟又表达的是什么?解答问题需要拥有哪些条件?”通过反复的提示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剖析能力。
综合而言,在探索性学习的构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尊重,课堂构建角度要从培育学生数学能力的教学视角出发,将课堂环境向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成长的方向改革,增强数学课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孕育作用和培养作用,使学生具备探索数学的兴趣和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