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科学训练对提升本体感的作用

2020-12-07 20:02柴小轩上海师范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5期
关键词:本体舞者舞蹈

◎ 柴小轩 (上海师范大学)

舞蹈科学训练在二十世纪的西方国家就已经被开发出来并运用至今,发展出了地板芭蕾、瑜伽、普拉提、亚历山大等多种训练形式。由于舞蹈科学训练更加注重本体感受,以科学的方式关注被舞者忽略掉的训练部分,致使越来越多的舞蹈教育者从传授技能为主,逐步转变到关注科学的训练方法、增强舞者的身体素质方面上来。在传统的舞蹈训练基础上,增加舞蹈科学训练,可以使舞者快速地找到行之有效的练习方式,练习过程可以加强舞者对动作的感知能力,提升舞蹈动作的质感,并帮助舞者突破训练中的高原期,同时也增强了舞者的身体稳定性,在预防舞蹈损伤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舞蹈科学训练的概说

(一)舞蹈科学训练的内容

舞蹈科学训练是由舞蹈艺术与客观科学相融合所形成的,它综合了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运动学、医学等多种学科的内容,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和渗透下,产生了具有创意性身心学技巧,包括地板巴利、瑜伽、普拉提、亚历山大等多种形式,①这是舞蹈艺术与教育科学的重要体现。

舞蹈科学训练以掌握人体生理结构和人体运动规律为前提,对舞者外部身体形态进行塑造以及对内部机体结构机能进行重建,以科学的、正确的、合理的训练方法来掌握舞蹈动作,更有效率的提高舞蹈表演的能力,进一步改善和提升身体,使舞者在一个更为“健康”的方式下舞动。②

如今的课堂训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舞者专注于芭蕾基训、古典舞基训、身韵或现代舞等技法的训练,且训练时间是固定有限的,在此情况下,舞者的综合能力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舞者开始寻求其他的辅助性训练手段,去弥补课堂训练课中遗漏的或没有得到最大限度提升的训练部分。而舞蹈科学训练根据舞者的欠缺部分开设了全面且丰富的训练内容,它着重于基础训练课堂上训练较少的力量、平衡等训练部分,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艺术表现力的训练。

(二)舞蹈科学训练的现状

舞蹈科学训练在我国是一个刚刚兴起的复合性的实际应用型学科,随着我国舞蹈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舞蹈科学训练在我国也正处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目前我国舞蹈科学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它面临着如何提高舞蹈训练的效率和科学性以及如何使舞者在训练和表演过程中避免损伤等挑战。

就目前来看,舞蹈科学训练课程在欧美及我国台湾等地区各高校中均有开设,开设该课程的学校几乎都建立了专门的辅助训练室,并设有专职的训练指导教师。这些课程主要是针对舞者专业能力较弱的部分进行额外的、针对性的训练,以促进专业能力的均衡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舞蹈这门艺术和舞蹈自身教育的不断发展,舞蹈教育逐步呈现出了借鉴、融合、交叉学科的形态,舞蹈如何科学的训练逐渐得到了所有舞蹈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种良好的发展趋势给舞蹈的科学训练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本体感的概说

(一)感觉与舞蹈感觉

在普通心理学中,感觉是指大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知觉是大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直接反映。感觉和知觉的共同特征是他们属于感性认识。普通心理学根据客观事物的来源与性质及其对不同感觉器官的刺激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即对外部客观事物不同属性的感觉,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等。内部感觉又称本体感觉,这是本人对自己身体运动和内脏运动状态的感觉,包括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等。③

舞蹈感觉的概念已经超越了上述普通心理学的感觉概念,舞蹈感觉是属于舞蹈本体论中舞蹈心理研究的一部分。它是指演员自身的感觉,其中主要是指演员的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识,此外,舞蹈者在舞台上所有的感觉都应该属于舞蹈感觉的内容与范畴。因此,舞蹈感觉除了包括舞者的自我感觉和意识之外,还包括了舞者对舞台环境和自我身心状态的感觉,它包括舞台感觉、本体感觉和自我感觉。

(二)本体感觉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本体感觉就是人对于自己的运动状态和空间位置的感觉。比如:肢体是否能感觉到弯曲或直立,胳膊是否能够感觉到外伸或者内展,对大、小肌肉的控制,手眼的协调,身脑的协调,动作的灵活性等等。本体感觉具体可以分为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和垂直觉等,它是由躯干、躯体或四肢等的肌肉、肌腱和关节等肌肉神经末梢传递的一种综合感觉。本体感觉不足的人,手脚笨拙,动作缓慢拖拉,消极,缺乏自信心,脾气暴躁,粗心大意。本体感觉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它需要依靠后天的训练才能培养出来。

从舞蹈艺术的角度来看,本体感觉属于内部感觉,它是舞蹈者对自己身体运动的方向、位移、速度、肌肉力量、平衡稳定性等运动状态的感觉。其中主要包括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以及身体运动知觉和动觉表象等。动觉是其主要内容并占有重要地位和较大比重,内脏感觉如对心脏跳动的感觉也是存在的,但它不是舞蹈本体感觉的主要内容。④舞蹈是一种以本体感觉为基础的艺术,是一种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艺术,可以说,舞蹈技能就是舞蹈演员本体感觉即动觉和静觉的自动化,因此,本体感觉对于舞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舞蹈科学训练对提升本体感的作用

对于舞蹈训练而言,本体感觉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注重并加强舞者的本体感觉训练。在练习时,对舞者的动作路线加强意识控制,让舞者在意念中去体会身体哪个部位移动与发力,在舞蹈之前学会先经过大脑思考,在头脑中模拟出动作的过程,再通过运用肢体展现出来,以此来达到对身体运用自如的程度。

(一)感受动作过程,提升动作质感

舞蹈技能学习的本质就是动觉和本体感觉与本体运动的自动化,也就是说,当一种舞蹈技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后,动作的完成基本上不需要视觉和意识的控制,但却需要高水平的动觉控制。⑤这种动觉控制即动作技能的“自动化”现象就需要本体感觉对自己做出的动作有所感知。

舞者在日常的训练中,课堂训练时间短、任务重,常规性的基本功训练都比较集中在表层肌肉群,那些深层的起稳定力量的肌肉却不容易被训练到。但是某些舞蹈动作或技巧的完成却需要身体内深层小肌肉群的支撑,在身体小肌肉群力量薄弱的情况下,舞蹈动作的完成就会比较牵强或者完成的质量比较低。

舞蹈科学课程中的内容大多是根据学生训练过程中欠缺的能力而特别定制的训练动作,其中包括了舞蹈常规训练中练习不到的深层小肌肉群。在传统的基训课基础上,加上舞蹈科学的训练,专门针对身体的深层小肌肉群进行练习,提升舞者内在肌肉的感知力和控制力,可以使舞者的综合力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使舞者的肢体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让舞者在完成舞蹈技能时实现动作技能的“自动化”,并有更多的精力去感知动作的质感。⑥

(二)突破动力定型和高原现象

动力定型和高原现象是指在舞蹈技能达到熟练和巩固以后,增加练习次数并不能继续提高练习效果和熟练程度,亦即舞蹈技能开始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高原现象对应的时间称为高原期。高原现象和高原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动力定型的形成与巩固。⑦在动力定型出现时,人的动觉、平衡觉等本体感觉的内导作用及外部感觉的监控作用都达到了最高水平,而人的意识的控制作用却降低到了最低水平。

动力定型和高原现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力定型和高原现象是可以被打破的,从而使舞蹈技能的学习过程呈现出高低起伏的现象。一个动作只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动作所使用的相关肌肉就会产生一定的条件反射并形成肌肉记忆,在人的生理和心理上建立起一种稳固的神经联系,这就是“动力定型”。动力定型一旦形成和稳定,技能就会出现停滞不前的情况,只靠简单地增加练习次数去打破动力定型是不可能的。这时,就可以选择通过其他技能的迁移来突破这种现象,而舞蹈科学训练则是最佳的选择。

在出现高原现象时增加舞蹈科学训练,可在原有的技能基础上使动觉控制能力逐渐加强,视觉和意识的控制能力也会随之大大得到提高。舞者在继续舞蹈技能的训练时,可以凭借内在的意识调节和更加细微的肌肉感知去控制自己的身体运动状态,从而突破练习中的动力定型和高原现象。这不仅有益于舞者技能的提高,更有益于舞者自我解放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去,从而塑造出良好的艺术形象产生,提高舞蹈艺术的表现力。

(三)增强动作稳定性,提高调控平衡的能力

舞蹈中各种结构复杂的舞姿控制,舞姿之间的流动、变化等都需要在平衡重心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平衡能力是人体维持站立、行走以及协调地完成各种动作的重要保障。人体的运动感觉器官,如肌梭、肌腱和前庭器官,它们能够分别感觉肌肉工作的情况及身体平衡的状况,并能够把这些感觉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进行调节并维持平衡。⑧此外,对于舞者来说,核心肌群的力量对平衡能力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舞蹈运动过程中起到控制学生姿态平衡的作用。所以,舞者的技能技巧是在核心力量的控制下由前庭器官和本体感觉进行引导,使舞蹈动作的平衡得到控制。

核心力量指的是附着人体核心部位的肌肉和韧带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收缩所产生的力量。它一种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力量能力。核心力量不仅是人体稳定性所需的主要力量,更是人体运动的一个重要“发力源”。例如在芭蕾基训中,四位转是由身体肌肉发力并做单脚垂直旋转的运动,是肌肉通过神经系统的控制而引发的本体感觉性训练,舞者在旋转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自我调整,增加发力肌群的力量,促使肢体各部位相互协调发展。在旋转过程中,旋转以神经系统为引导,依靠前庭器官和本体感觉来进行,同时包含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肢体各部位能够准确地掌握旋转信息,通过肢体的相互协调配合,再将腹部的核心肌群力量收紧,掌握旋转的重心,从而保持旋转时的平衡状态。

通过舞蹈科学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控制能力,同时增进核心部位的稳定性,加强核心躯干部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有利于促进支配神经与功能肌肉的联系,能够提高本体神经的感受,实现舞蹈动作的控制与协调,从而提高舞者的平衡能力。

(四)预防舞蹈损伤,延长艺术生命

舞者在长年高强度的训练下,受伤率普遍较高。据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芭蕾舞者大多为下肢、足部和踝关节的损伤,中国舞的舞者多为肩部和腰部的损伤。造成舞者受伤的原因是多样性的,例如突然的剧烈运动造成的急性损伤,过度运动造成的疲劳损伤,不正确的训练方法导致的损伤等。在舞者发生损伤前,就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舞者实施干预,不仅可以降低舞者受伤的风险,并且减少了舞者疼痛感,也节约了不必浪费的医疗资源。

舞蹈科学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注重舞者对于自身训练部位的感受,不是传统的舞蹈课上单纯为了完成某个技巧或达到某种程度而进行的机械化训练。它旨在感受自我,感受内在,并逐步学会掌控自己的身体,科学地运用自己身体的身体。长期参加舞蹈科学训练的舞者可以达到超越自我身体的极限,把控肢体的细微变化的目的,在舞者拥有良好的自我把控能力之时,便可以有效地防止不必要的运动损伤,从而延长舞者的舞蹈艺术生命。

结 语

舞蹈科学训练旨在科学地训练舞者肢体,开发身体的内在潜能,从而改善神经和肌肉系统的调控能力,使得神经与肌肉之间逐渐向适度和协调的功能方向发展,以此提高舞蹈动作质量并减少舞者肢体的损伤。在我国舞蹈领域中,越来越多的舞者对舞蹈科学训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积极的将舞蹈科学训练的多种训练方式运用到教学和训练中去,舞蹈科学的训练方法在舞蹈教育中得以实践并发展,它将对我国舞蹈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向着科学化、系统化迈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 释:

① 刘江莹.论舞蹈科学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J].音乐生活,2017,(10):68-69.

② 刘叶青.舞蹈科学训练理论在芭蕾基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7.

③ 平心.从舞蹈感觉到艺术想象——兼谈艺术与超越[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03):49-58.

④ 《舞蹈学词典》词条汇编[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01):7+16+22+37+50+58+65+75.

⑤ 平心.舞蹈感觉与本体感觉——舞蹈艺术的内涵、舞蹈心理学的外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02):37-44.

⑥ 王戈.普拉提辅助舞蹈训练的实践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7.

⑦ 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53

⑧ 温柔.舞蹈生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10:149

猜你喜欢
本体舞者舞蹈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基于MFI4OR标准的本体融合模型研究
眼睛是“本体”
学舞蹈的男孩子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风格 来自舞者的衣橱灵感
颜荷:跳上国家大剧院的女舞者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