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哲
(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垦利分公司,山东 东营 257000)
新一代移动通信、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正在突飞猛进发展,信息化已经广泛融合在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方方方面,并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推进城市信息化更高阶段持续演进的时机条件已经成熟,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城市竞相争夺的制高点。然而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仍有部分领导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就当前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来看,还不具备建设智慧城市的条件,从而在推进本单位本区域智慧城市建设中处于等待观望、被动应付的状态,没有花精力去研究,更没有实质性地谋划推进。
创新意识不强。目前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已经融入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财富,正在改变着社会生活习惯,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从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先进地区的经验来看,其对新技术的利用并非主要原因,关键是各行各业在考虑问题时,善于运用新技术去思考问题。
从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先进地区的经验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有一个智慧城市建设的主线,有一份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并得到严格贯彻执行的顶层设计方案,有一个强有力的集中调度机构,有一套运行有效的制度机制。一是由于各部门信息中心处于从属地位,不接触部门核心业务,不了解信息化建设规律,对智慧化应用项目需求不明确,导致应用效果打折扣。市场机制发挥不好。智慧城市建设要真正收到成效,不能只靠政府一头热来推进,更要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创建智慧城市与原有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整合共享上。智慧城市的项目建设如果在数据业务系统整合共享方面没有突破,没有打破条条块块的分割封闭,所谓的智慧城市建设将仍然停留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上。一是共建局面未形成,同质化问题严重。信息资源共享不主动不积极。三是应用系统建设缺乏充足的需求调研和分析,存在系统设计不完整、不符合实际需求、用户体验性差等问题,导致建而不用、数据更新不及时、用不起来,甚至与政策相违背,建成无法使用而废弃,造成极大的浪费。四是建设模式单一,大多数应用系统存在重建设轻运营,导致系统活力不足生命周期较短。
智慧产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产业化和城市产业智慧化可以促进城市发展更加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智慧城市建设之初,以全面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与建设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确定了包括智能化工与智能制造产业、电子产品制造、信息服务、工业设计、智慧旅游、智慧物流、电子商务、智慧农业等多项建设任务的规划,但效果不明显。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实力弱。信息化与一个城市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信息技术做支撑,能拿出行之有效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顺应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潮流,将网络强国、国家大数据、智慧社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国家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和统筹规划,加快政务、服务民生服务、城市治理、产业体系等智慧城市重点领域建设,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向立体型、全方位发展,开展大数据在政府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信息化与制造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大数据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助力新旧动能转化,推动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现代化。
一是完善组织机构,健全管理运行机制。把“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理顺工作体制,健全工作机构,调整充实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整合区域内各类管理职能和数据资源,依托数管中心组建区大数据管理局,负责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避免多头管理和职责交叉。以专项资金为抓手,统筹协调智慧城市推进工作。探索设立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研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建立智慧城市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对智慧城市重大项目的执行情况和推进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形成智慧城市建设合力。
规划引领,明确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优化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引进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技术先进、经验丰富的公司做好专项规划,明确目标和路径。突出整合共享,确保项目与整体规划有效融合。围绕资源整合共享,用“共建共享共受益”的先进理念来指导项目规划方案的制定,探索建立多层次、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推进信息由单一系统共享向多系统共享的转变,解决当前信息孤岛问题。
突出信息惠民应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突出以人为本,建设个性特色智慧城市。初步形成“上连省厅、下至乡镇”的四级联动综合网上服务体系,切实缩短居民和企业办事时间,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和水平。同时,将城市的“智能化”和人的“智慧化”协调统一起来,实现新型智慧城市的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围绕“就医难、出行难、就学难”等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推进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警务、智慧防灾、智慧社区、智慧教育等重大民生应用体系建设。使百姓切实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